死亡教育之反思

死亡教育之反思

 陳一華牧師 深水埗區院牧事工顧問牧師 

日前跟師母一起觀賞一齣教人動容的電影,即《禮儀師之奏鳴曲》,此片集雖描述日本民族之納棺禮儀,但卻發人深省。其中最觸動筆者心坎的,離不了環繞死亡的課題,尤以導演精湛的手法及豐富的死亡觀,刻劃出死者與家人緊扣的親情。縱然死亡分割了他們身體上的距離,卻無法停止親人對死者溫馨的追憶,尤以在哀悼期間,對離世者留下美好印象與回憶乃極之重要,每一幕均是感人肺腑的。

整齣電影中,教筆者對死亡課題的反思有以下幾項要點,深邃影響日後的牧關行動,略述如下:

一. 死亡不應被視作避諱的—不少中國人很怕面對死亡,一旦要來到,家人與病者均像逃避似的,不願多談,更遑論表達自己對死亡的看法與心聲。當病者離世後,家人亦是迅速離開遺體,甚至遺體移至靈堂舉行儀式,也少有陪伴在側,像怕接觸死者遺體會引致其他問題似的。對比片中日本人全家陪伴死者走人生最後一程的態度,相差甚遠。他們乃全體家族大小一起參加悼念,願意親手為離世者洗面等行動,緊扣著親情與愛意的傳遞,令筆者想起教牧人員為病者臨終祈禱時,除了儀式部份外,也須鼓勵家人多向臨終者表達心聲與愛意,多抽一點時間陪伴,多一些身體接觸,在移走遺體前應珍惜更多陪伴在側的時刻。

二. 死亡不應被視作終極的在中國人社會習俗裏,死亡往往被看為痛苦悲傷及不吉祥的,死亡是可怕的、無情的,它將人的親情割裂,將夢想希望變成幻滅,將擁有的一切頓成泡影,甚麼都沒有了,一無所有,關係都完結了,終結了。死亡扮演了人類的巨人殺手,將人所有東西都搶奪了。因此,不少人懼怕死亡的來臨,對它敬而遠之,難怪許多人對離世者的反應是逃避的,恐怕被死亡牽涉其中,勸阻懷孕者不要相送死者就是明顯的例子。生老病死既是人生必經的旅程,為何有些人只肯願意接受生存,卻不能接受死亡呢?感謝神,讓基督徒對死亡後之旅程有把握及確據,藉基督的復活賜人永恆生命。因此,死亡不再是終極,乃是進入永生的一道門,是一個過程而已。因此,我們願意面對死亡,不再帶著恐懼、迷惘與迷信,反而是人生旅程的另一慶典。身為教牧人員,需讓亡者家人知道死亡不但有眼淚,也有歡欣與感恩(廖啟智夫婦送別諾諾便是明證)。另外,也可為離世者完成在世的任務而呈獻感恩。

三. 死亡不應被視作草率的有些親人為離世者辦理後事時,常聽聞愈早愈好、不要拖太長、不要影響在世者的生活。乍耳聽來,辦理死者後事不過是例行公事,牽涉一些儀式而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影響其他人的生活、工作與習慣。這類說話不知不覺間影響著我們的心態,有些親人做後事也不過是循例給在世者的一個交待而已。難怪有親人做儀式時少了一份真愛、親情、懷念、悼念的表達。那麼,其他出席者來到靈堂前,亦多以一種參與習俗的心態來悼念離世者。可是,片中主角對每一位離世者做的納棺儀式,是非常專業的,不但對死者抱著尊敬的態度,謹慎地,認真的,一絲不苟地為死者進行洗臉、洗刷身體、更衣、化妝程序,務求給予離世者最美麗的宛容,讓家人均留下最美好的回憶。為緊扣家人與離世者的關係,克盡己力做到最佳水準。身為教牧人員或許處理安葬禮儀不勝其數,我們有否深思每項程序,儀式中的每一個環節有否改善的地方,對不同家庭、有否改變一些程序或增減一些環節來配合家人的需要呢?(某次土葬儀式後,筆者沒有離開,一直陪伴家人默念離世者,且等到工作人員把泥土蓋上棺木才離去,是次行動時間雖長了半小時,但對親人之意義則很大,一生難忘﹗)

上述要點的反思,皆因這齣電影帶給筆者十分難忘的啟發,尤以對死亡課題的重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