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病人可以找到一位同行者

讓病人可以找到一位同行者

  李恩德  

2006年6月中旬,剛完成了神學院所有之課程和畢業典禮;而由於一直以來對於關顧弟兄姊妹心靈的需要,視為自己牧職上一個重要方向。故此,報讀了臨床牧關課程(CPE),雖然相對於四年神學院的課程,十個星期的學習時間,實在來得短暫和急速,未必有足夠時間空間讓自己反思和總結期間所見所聞和所學習。

感謝上主的恩典,這十個星期的上課和醫院的臨床實習,把我個人從「自我」的神學觀念中釋放出來,事緣:

2006年7月在病房中遇見一位鼻咽癌末期病人(當時課程的安排是臨床牧關的同學們一天當中,有半天時間需要在院牧部上課,餘下的半天需往病房中探病,透過探望病友帶給他們安慰和鼓勵,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關係的建立向病友分享主耶穌的福音。)言歸正傳,當天早上我準備探訪一位年齡約五十來歲的男病友,他身旁有兩位女士陪伴他,奈何他愁眉不展半靠床邊。當時我直覺他需要幫助,所以主動走向這位病友,展露微笑,向他自我介紹,並詢問了一句:「我有甚麼可以幫助您呢?」想不到這一句,帶給病友和自己非常大的迴響。當時病友回答:「我﹗鼻咽癌末期﹗您可以幫到我甚麼?」

印象中當時自己不懂怎樣應對,只是向病友表達明白他的感受,趕快離開矣﹗過後於臨床牧關的課堂檢討中,自己亦提出這一次的經歷,我的督導盧惠銓牧師指出我當時與病友的對話是魯莽和自我。

後來,盧牧師解釋臨床牧關的真正意義,並非從上而下,不是幫助病友,而是擔當同行者的角色。現實情況是病友們所經歷的,一方面來自肉體上的痛苦,這一點我們並非主診醫生,絕對幫不上忙;而另一方面病友因治療的需要留院,心靈上是孤寂和驚惶,我們身為院牧或臨床牧關學員,某程度上可以作為他們的支援,成效卻要取決於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去與病友相處,這就要臨床牧關(CPE)同學自己努力體驗當中的成果。

2006年8月初某天往普通病房探病,目睹一對夫婦默默無言相對坐著發呆,經過自我介紹後,我知悉原本以為入院檢查身體的先生,竟發現了腸癌,也許當時的病友年紀與自己相若,我有一種身同感受的感覺,當然亦吸收了上一次失敗經驗,知道自己擔任一位同行者的角色,並非我能夠幫助病友,而最重要是在探訪過程中,自己要細心聆聽,讓病友可以找到一位同行者。

這一次的經驗成為了我在教會角色的定位,牧職是陪伴弟兄姊妹成長,與他們一同經歷苦與樂,透過生命影響生命,從而經歷上主﹗

*作者為中華基督教會全完堂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