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過了,接著要來的就是清明節,古人在生機正盛的時候記念已逝的先人,也許是要我們記住生死相連的道理。與清明節相連的,是復活節。而復活節又是與受苦節相連的,所以常常特意「更正」為受苦復活節。這不單是因為假期由禮拜五開始,而是基督的受苦是更值得深思和記念。
如果我們平心的去搜查歷史和觀察世情,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年代,所有的人,都會恐懼和逃避死亡。「壽終正寢」、「死而無憾」、「含笑九泉」、「笑喪」、「主懷安息」、「魂歸天國」等等都是正面的描述死亡;而且還有「視死如歸」、「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笑談身後事」的慷慨與輕鬆。因此,死亡其實並非悲慘和痛苦的同義詞。
在受苦復活節將近之際,就和大家談談死亡。為甚麼不談復活,卻要談死亡呢?因為「死亡」與「復活」,是同樣的重要。
死亡,可以有不同的詮釋
我們都知道人人都有一死這個事實,但這個認知,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最重要,反而另一個認知的影響更大,就是:
- 死亡是不好的—因此我們要逃避和抗拒。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 死亡是好的—因此我們要欣迎它的到來。這是少數智者,勇者的態度。
- 死亡並不是壞的—就好像失敗或挫折,我們要接受它,並且學會面對它。因為這是生命中的一個現實。人如何處理死亡,人將會得到好處或壞處。正如失敗可以作為成功之母,也可以令人終生抱撼。
以上的三個不同的認知,必然會影響我們處理和回應自身與別人的死亡。雖然一直以來,大多數人都把死亡看為不好,但近年亦漸漸有更多的人,對死亡抱持「死亡並不是壞的」觀點,甚至主張「死亡是好的」亦大有人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Albom Mitch)正是其中之一。而早前上映的《禮儀師之奏鳴曲》雖然不是直接肯定死亡,但透過表達對遺體的尊重,已釋出了一種對死亡的新態度。
個人的體會,與及哲理的詮釋,其實都有助我們解開死亡的桎梏。但因為死亡的討論至終必然著落於對生命本質的探究,因此探討死亡,作為基督徒的必然要回歸聖經,在這裏我們嘗試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的一段話展開討論。
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
保羅在林前關於死亡的論述,可以說是基督教討論死亡這個題目時最重要的依據之一。這段經文大概可以分為5個段落,50節是呼應15章裏面所提及屬天與屬地的形狀;51-52節是揭示一個奧秘;53節是奧秘實現的情況;54-57節是宣告基督得勝了死亡的權勢,拔去了死的毒鈎;58節是勸勉鼓勵。
保羅在50節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而在林前15章也有一大段講屬地和血肉的,這到底是指人類被創造的景況,還是犯罪之後的景況?未曾犯罪的亞當夏娃,他們是屬天的,還是屬地的?是必朽壞的,還是不朽壞的?這無疑是保羅「死亡觀」的一個重點。
在51-54節,保羅進一步揭示了一個奧秘,就是「我們不是都要睡覺(死亡),乃是都要改變,死人要復活,變成永不朽的。」保羅特別著重而且重複地講及,那要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接連前面15章所講的屬地的,屬血氣的,羞辱的,保羅一氣呵成的作出了一個辯證。這個辯證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屬地的,屬血氣的,羞辱的,概而言之,就是我們今生所擁有的,包括肉體和生命,是沒有價值的,最少是沒有終極價值的,因為它們都是暫時的,而且不能承受神的國。但另一方面保羅又指出,當這些屬地的,屬血肉的生命經過改變(死亡),卻可以成為屬天的和永恆的。因此,保羅對死亡作出了絕對的肯定。他更告訴我們,屬天的生命,不是一個新的創造,而是我們現在生命的一個改變,而死亡就是這個改變。
保羅在林前15章不提出了一個精彩的辯證,指出必朽壞的可以成為不朽壞的,不但從而確立了生命的價值,也肯定了死亡的意義和必需性。他更在54-57節,指出了得勝死亡的方法—以死亡戰勝死亡。
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我們一向都以為空墳是耶穌戰勝死亡的記號,而十字架卻是耶穌犧牲生命的刑具。但有一點值得我們仔細思想的,就是耶穌要成就救贖,是否必須要死在十字架上?難道祂要成就救贖就是祂付出生命也不足夠?如果祂付出了生命還是不足夠,而是必須要死在十字架上才可以?那麼,這個「死的形式」為何如此重要?十字架在救恩當中,它有甚麼必須性?
十字架可以是上帝在歷史上的一個選取,因為這是當時羅馬政權下一個最殘酷的極刑,代表了最大的痛苦和羞辱,而當這個刑罰加諸於一個義人身上,就更顯得不合理,甚至荒謬。而耶穌卻竟然完全的承受過來,因十字架不單代表死亡,也包含了死亡令人感到害怕的痛苦、羞辱、絕望、不合理、甚至荒謬的元素,而這一切才使死亡成為可惡及可怕。十字架可以說是顯出了死亡之所以成為死亡的真相。
明白這點,就不難明白耶穌為何要死在十字架上,因為救恩的目的不單是要「為人而死」,而且更是要讓人能真正的面對了死亡,並且擊敗它。因為死亡是必經之路,耶穌的死,固然是使救恩成就,但面對死亡,依然是我們生命的必經。其實死亡的可怕,並不在死亡本身,而在於要死的人生命還沒有安頓好,以致承載不起死亡所加諸生命的壓力。因此,當我們仰望那位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會發現原來「一個屬上帝的人」,可以如此從容的面對死亡,即使死亡以最不合理,最殘暴、最羞辱,甚至最荒謬的方式加諸他的身上,他仍是可以沒有對生命抱怨,沒有仇恨,沒有失卻對上帝的信心,甚至對這個不堪的世界和人,依然有愛。那麼死的權勢在那裡?死的毒鈎還有甚麼作用?
因此,十字架(死亡)不只是死亡顯示它勢力的地方;它也是呈現生命的地方,這生命,就是神原先所賦予每個被造的人,這個生命雖然要經過死亡,但死亡卻不能勝過它。保羅說:死啊,你的毒鈎在那裏?意思就是這樣。一隻被拿去了毒刺的黃蜂,仍是黃蜂,但它已經沒有了毒刺,還有甚麼可怕呢?如果我們明白死亡不能摧毀去真正的生命,又有甚麼可怕的呢?
結語
耶穌勝過了死亡,不是在墳墓打開的時候,而是祂被掛在十字架上說:「成了」的時候。正如一個運動健兒勝利的時候,不是站在頒獎台,拿到獎牌的時候,而是當他跑畢全程,壓倒對手衝線的那一刻。所以,我們要著意的,不是站在頒獎台上的榮耀,而是要賽贏對手的決心和準備。因此,復活節固然可以憧憬「號筒吹響」的榮光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戰勝死亡的準備和決心。因此保羅最後說:「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