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按照他將要成為的那種人去看他,我們就可以幫助他成為他能成為的樣子。」
~歌德~
引言
一個臨床牧關教育督導,必須有所依據來評估學員的學習,從而提供適切的督導。本文與大家分享其中以羅傑斯(Carl Rogers)和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理論來進行CPE督導的一些經驗。
生命本質是善的
羅傑斯(Carl Rogers)和薩提爾(Virginia Satir)均認為人的生命本質是善的,基於這理念,我相信要成為「發揮潛能者」是一個終生不斷成長的過程。薩提爾的理論很重視探討家庭如何塑造一個人的成長。正如中國儒家思想提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人出生之初都是本性善良,所以小孩子的性情一般很相近,但因為後天生活和學習環境不同,行為習慣的差異便隨年齡增長而相去日遠。假如沒有適當教導,人的善良本性就可能向壞處變遷。故此,縱然督導遇上一個被扭曲的生命及看見其陰暗一面,依然相信透過適切的介入,這生命仍可經歷不斷改善的旅程。依據羅傑斯所言,當人有安全感和被深層的認識和接納,生命便自然成長。然而人未能自然成長是因為成長過程出現阻礙,其中主要的障礙物之一就是受著情緒困擾。障礙物一旦移走,人便可以繼續自然成長,變化便會開始。若督導能與學員建立健康而互信的關係,有助塑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以強化學員的安全感,好讓學員能夠無懼地移走成長路途上的障礙物,促成學員變化。因此,督導其中一個重要使命,是藉著陪伴、和支持去承托著學員經歷成長過程,以致學員內心的善和潛能得到發揮。
感到有挫敗感,督導首先引導學員消化這次經驗,反省自己感到挫敗的根源。同
時,嘗試從家庭成長背景中,回想自己是如何被塑造成這面對挫敗的模式,以及
這模式對自己現時的影響。經這些探討後,督導再引導學員反思,如何透過對自
己加深的瞭解,學習與自己的挫敗感相處,可望於日後同類情況出現時有能力作
出更健康的回應。
依據薩提爾所理解,人的扭曲是人未能接納自己的所有部份。當人未能完全運用自己的各種功能,以及整合各種接收的功能,包括感受、期望、渴求、知覺、靈性等不同層面時,人便無法發揮潛能。因此,督導的其中一個任務是孕育一個安全環境,包括讓學員經驗到被接納,藉此激發學員的改變動機,繼而強化改變的動力。督導透過陪伴學員接受自己的各種情緒和感受,幫助他過度內在的各種衝突,經歷內在自然的整合,從而「成為發揮潛能者」。
經驗與反省之間的冒險
依據羅傑斯所言,人的經驗需要時間去消化、梳理和整合。臨床牧關教育鼓勵學員在督導環境下勇於嘗試及冒險。當中學員要學習整合臨床經驗及在課程中學到的新事物和概念,從而開拓新的可能性。督導引導學員消化和梳理這些冒險旅程,反省這些經驗對個人的影響,以及與牧養經驗的互動關係,並透過整合帶來改變的動力。事實上,整合和反省也是一個重構的過程。在重構之中,改變便會自然衍生出來。督導的任務之一,正是要催化這種整合、反省和重構的學習過程。
如薩提爾所言,人在成長過程中已經學習了一套固定的溝通模式。若學員需要建立新的模式,督導便要鼓勵學員敢於作出新的選擇,才有新的可能性和新的體會。但新的選擇可導致成功,也可導致失敗。無論得或失,督導都要鼓勵學員勇敢地面對,陪伴他們經歷這冒險旅程,這也可以說是「從失敗中學習」的過程。督導要容許學員經驗失敗,並陪伴及鼓勵他從失敗中成長。
,其中一個實踐方法是在個別督導時間內表達情緒。過程中,督導鼓勵學員嘗試
,結果學員在感到安全的氣氛下開始流淚,起初表現得有點尷尬,這時候督導繼
續給予肯定和接納,陪伴學員冒險及作出新的選擇,後來學員便更安然自由地表
達。過後,督導便幫助學員反省藉這經驗如何對自己關於表達情緒方面有更深入
的理解。
反省,就是要把經驗去蕪存菁,懂得從經驗中汲取教訓。督導有責任引導學員反省學習經驗和探求新的觀念或實踐上的可能性,從而達致更新。若學員的反省能力不足,他的學習過程便可能停滯,甚至不斷重複過去的錯誤。學員可以透過個人成長經驗、臨床探訪經驗、課堂及學習小組經驗來反省,以追求對自己有更深入的瞭解,從中找出新的應對模式來面對擺在眼前的處境。督導在這重要的反省階段,更要以耐心關懷及陪伴學員成長。
總結
作為督導,自己仍是不斷的嘗試和學習,透過對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幫助學員有更好的學習果效。建立一個安全學習環境有助學員能勇於冒險和嘗試,以致他們能發揮潛能,時候到了,就會如蝴蝶一般,破繭而出。因此,孕育有利的學習環境是督導的責任,但能否敢於冒險,破繭而出,學員也需要為自己的成長負上責任。只有信任生命本質是善的人,才有機會有一天成為一個發揮潛能者。
參考書目
John Banmen編,江美麗、魯宓譯,《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台灣:心靈工坊文化,2008。
Virginia Satir著,朱麗文譯,《心的面貌》,台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Virginia Satir著,吳君就譯,《與人接觸》,台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Virginia Satir等著,聶晶譯,《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中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