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同在」的實踐

學習「同在」的實踐

 張蔓儀 伯特利神學院2019年度CPE課程學員 

當我進入道學碩士最後一年修讀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時,才發現除了知識理論、教會事奉的技巧裝備外,要成為一個真正具同理心的牧者,特別是在醫院面對生死、軟弱無助的實況中,並非易事。

按著課程的要求,我們需要完成指定時數的病室探訪實習。進到病房裡,我是一位實習院牧,與病者的互動,要放下一種以指導者為中心的牧養模式和經驗,需要重新謙卑自己,學習虛心聆聽,透過有質素的傾談與病者一起探索對方的心路歷程——病者的說話、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甚至是沈默、眼淚,都在訴說箇中蘊藏心底的情緒感受。院牧的服侍是以真誠溫柔的態度,細心地引導病者發現自己,以及表達其真正的心靈需要,從而給予溫暖人心的同理和適切的關懷。此時此刻,不適宜硬說教,也不適宜過早的建議,只有真實的陪伴,讓對方經歷和感到被知道、被關心、被尊重、被記念,原來這些才是當下最重要的。

在探訪病人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探訪的新角度,病人最需要的是「同在」的牧養,正如主耶穌在世的時候一直與人同在,主動尋找那些當時不被明白、不被接納的弱勢人士,深愛著每一個與祂相遇的生命。昔日,主耶穌不單是在肉身的世界與人同在,更是在心靈的世界與人同在,這正是實現愛的真理——基督「道成肉身」與罪人「同在」。為甚麼神不選擇高高在上,向世人頒布救世聖旨,反而選擇道成肉身,與罪人同在,親自完成救贖計劃?因為在神的創世設計中,「同在」與「愛」是分不開的。在探訪過程中,我學習如何與病人對話,著重聆聽和回應對方的心靈需要,不刻意運用佈道技巧,反而讓福音中的「信、望、愛」自然流露出來。聖經中記載主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在雅各井旁的相遇(約翰福音4:3-26),就讓我明白「心靈關顧與福音」該如何連繫和整合:作為在醫院服事的牧者,我要在當下分享一個「度身訂造」的福音,一個「活」的福音,就是臨床牧養關懷的關鍵。

在這段聖經裡,主耶穌的牧養始於一個「必須」,祂定意與那撒瑪利亞婦人相遇,彰顯了一種愛的堅持。因著愛而帶來行動,愛是「必須」,愛是主動,為要建立一份更新的關係。主耶穌藉著向陌生的異民族婦人提出一個簡單的請求,打破了種族與宗教的隔膜、社會的偏見,展開了坦誠的交談,並用心地進入婦人的內心深處,進一步幫助她面對自己的罪。耶穌沒有開門見山的論斷和責備,而是知道這個迷失的婦人有著身體和屬靈的貧乏,對她表示接納、關懷和體諒,並引導她明白自己最大的需要,不是追求屬世的依靠和滿足(約4:18),而是重新與神建立關係(約4:24)。主耶穌所教導「同在」的牧養,正正是我在修讀CPE過程中,明白到自己需要裝備的質素。主耶穌跨越了自己的舒適領域,主動走近至一個陌生人的面前,願意去明白對方生命的悲苦、心底的渴望和期盼;耐心地帶領對方正視自己的生命,幫助對方在信仰上重新定位,體會神是愛,最終以信仰的人生向度和終極福樂,成為生存目標。與人「同在」是道成肉身的基督留給我們的榜樣,就是全心全意的聆聽、同理和陪伴,讓對方經歷被愛和真實的信仰,藉著這樣的心靈關顧結出福音的果子,一切都是源於愛,領受愛,活出愛。

感謝神讓我在CPE的學習過程中,開拓了我的屬靈眼界,啟迪了我作為被耶穌基督差派進入病患群體的服侍者應當怎樣作。對我而言,每次進入病房,是學習;每次離開病房,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