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浸信會(沙浸)於短短十年間增長超過十倍,背後有甚麼特別的發展策略?今期我們專訪沙浸的蘇麗嬋姑娘,請她細說箇中原由。蘇姑娘是土生土長的沙浸人,她在中學時期已開始返沙浸,後來蒙神呼召,接受裝備後便返回教會事奉,至今已有八年的時間。她親身見證教會的成長,更有份參與其中。如今,關於教會的醫院關懷事工,正是由她負責。
提到教會的成長,她指出沙浸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營為一間細胞小組教會。「我們於93年只有十三個小組,但現在已增長至一百五十多組,約共二千人,佔會眾的人數差不多有七成。沙浸是一間典型的小組教會。」
蘇姑娘又毫不猶疑的說:「我們的外展策略,就是教會要像一隻外展手臂,透過多元的社區服務接觸未信者,邀請他們返教會,然後加入細胞小組,接受牧養和造就。除了醫院關懷事工,沙浸現時的外展事工還包括康體(球類、划艇、歷奇)和綜閤家庭服務等。」
作為專責外展事工的同工,蘇姑娘表示最大的難處不在於推展活動,也不在於使人信耶穌,而是要成功轉介初信者加入小組,讓他們在組內扎根成長,而不是單單返崇拜或一些聚會。相信這亦正是其他小組教會所面對的困難。
在醫院關懷事工上,沙浸參與的情況又如何?她表示:「教會是全力支持的。沙浸於六、七年前已加入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至今仍是事委教會之一。除了經濟支持,我們也有實際的參與,並由同工的層面負責。沙浸大部份傳道人已接受防感染訓練,為探訪病人作好準備。」她強調到醫院探訪信主病人的重要性。「傳道同工或義工最好能掌握第一時間到醫院探望剛決志的病友,這樣日後跟進就容易成功。但目前的困難就是院方的警示經常亮起,連同工也進不得病房,義工就更不在話下。」看來醫院的黃色警示,不單阻礙了家人的關心,就連醫院義工探訪和教牧關懷也影響了。
提到義工隊,蘇姑娘表示雖不算很大規模,只有三十人左右,但卻是有組織的。「我們會邀請院牧前來教會訓練義工,然後再到醫院實習。義工隊分兩類,一是以主婦為主,安排於週一至五的時間探訪,另一類以職、成青為主,安排於週六下午探訪。目前已接受義工訓練的有超過二十人,一旦醫院再開『綠』燈,我們會第一時間再入醫院。」
除了病友,院內醫護員工亦是沙浸關顧的對象。仁安醫院於04年開始提供院牧服務,沙浸隨即在院內協助院牧部成立了醫護團契,現時每月有兩次聚會,由沙浸同工負責帶領講座和查經。去年的聖誕報佳音,蘇姑娘更動員了教會數十名大專生及成青,到病室唱詩歌和派禮物。「我盼望年青人也學習關懷病人,讓他們體會付出所帶來的祝福和喜樂。」
「醫院關懷正是實踐大使命的具體行動,病人因為身體上的痛苦往往會帶來心靈的不安和思考人生的問題,我們進到醫院去關懷,不僅能給予病人心靈上的慰藉,更能送上終極的關懷──主耶穌的愛。對彌留的病人,這份關愛所帶來的改變和意義就更加重大。」原來數年前,蘇姑娘的爸爸因肝癌入了威爾斯親王醫院,院牧不但前來探訪,還把握時間領他信主。作為病人家屬,蘇姑娘很能體會院牧服務那份雪中送炭的重要性。
當筆者準備離開時,在接待處遇見一位醫院探訪義工,交談之中,她流露出一份急不及待的神情,表示十分期待醫院的警示能盡快除下,讓她可以再次進病室探訪。在平常可以自由隨意進出醫院的日子,或許我們不會覺得可以到醫院探望病人,是一份可貴的機會。正如平常健康的人,不會覺得健康值得珍惜一樣。但願醫院能夠早日「解封」,更願有更多義工為病人送上關懷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