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復康

心靈的復康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言18:14)

第一次在病房遇見年近80歲的藍婆婆(化名),知道她因跌倒骨折,需要動手術及進行復康治療,對她來說這療理殊不容易。關懷接觸初期,藍婆婆一直表現從容,一臉隨遇而安的態度,也由於很快安排了手術,骨折的痛楚已得到很大的改善。

初次相遇,藍婆婆已表明自己相信天主教,但已幾十年沒有上聖堂。同時她也強調丈夫那邊的親人全是基督徒,其中一位更是牧師,也常常跟她談及耶穌。「佢哋成日同我講好多㗎啦,叫我信佢哋,我聽過好多㗎啦。」鑒貌辨色,聆聽弦外之音,院牧選擇沒有捲進宗教對話,並在尊重及以病人當下牧養需要為首的原則下,按著她所關心的術後進展作出關懷、鼓勵和代禱。

及後藍婆婆轉往復康病房作進一步訓練,遇上院牧再來探訪,便說:「姑娘你真係好用心,每日關心病人,嗰個阿婆咁麻煩,你都咁有耐性同佢傾。」聽罷,院牧刻意放慢了步伐,簡短回應她︰「聖經話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豈料一個「愛」字,不但感動了一位接受復康治療的病人,同時觸動了一個受創的心靈,也啟動了一項心靈復康的工程。「天主係愛人,但係姑娘,點可以就咁便宜咗佢,有啲人真係好差,點可以就咁就算數?」藍婆婆說來氣沖沖。院牧以關心的口吻嘗試探究是甚麼令她有這看法。「我後生啱啱嫁入去,佢一直唔鍾意我,對我唔好……仲話返咗教會幾十年,竟然叫個仔唔好要我。」藍婆婆娓娓道出這個幾十年的心結。原來因家姑對她不滿,讓她吃了不少苦頭,她更認定從前是家姑離間破壞她與丈夫的關係。她覺得家姑苦待了她這麼多年,怎能在臨死前向她講聲「對唔住」就能一筆勾銷?藍婆婆說她最終沒有回應家姑臨終前的道歉,但當日的選擇卻沒有帶給她真正的釋懷。到今天,這糾結仍然存留在藍婆婆的心中,按著她的信仰傳統,她強調的是行為、要作補贖。

對談之間,藍婆婆顯得真的很孩子氣。院牧以同理心回應藍婆婆的委屈苦情後,她表現出像一個小孩子般執意繼續去發怒。當下院牧詢問藍婆婆有否聽過聖經裡一個欠債的僕人的比喻,她說沒有,於是院牧便給她講解這比喻。藍婆婆對聖經內容似乎沒有多大認識,當聽到那剛被主人免了千萬銀子債的僕人,轉頭遇上欠他十兩銀子的另一僕人,堅持要他立刻償還,否則拉他下監;藍婆婆很不屑那惡僕人的行為。院牧回應這比喻其實是強調天父應許藉著他的愛子耶穌基督的救贖,我們得到完全赦免,愛我們的天父也不願意看到我們執意背著自己的罪債重擔。藍婆婆若有所思,表達謝意。院牧知道是時候退去,容讓她有空間去整理思緒。

隔天,院牧再次探訪藍婆婆,她沒有再喋喋不休的重提家姑的不是,卻向院牧提出了另一事情:她表示當年因為自己頑皮、貪玩、父母的不准許,加上覺得天主有很多好的兒女,少她一個去服侍也不會在意,故此沒有遵守最初的承諾做修女,自覺不是太好。她說來語氣輕鬆,卻帶點無奈、慚愧、歉疚及不被重視的苦澀。多年來她心目中天父的形象都是因著這些遺憾而被扭曲了。聽後院牧同樣選擇先同理回應,然後與藍婆婆分享了聖經裡的其他比喻。藍婆婆很用心的聽、也很珍惜的聽,且接受院牧的邀請,與她一起祈禱,把生命中的傷痛、遺憾交託給天父,為天父賜下主耶穌基督無條件完備的救贖而感恩。

悠悠人生中經歷不同的遭遇,其中人際關係的受傷破損,靈性中上帝形象被扭曲及與上帝關係阻隔,若未有機會好好去處理和修復,會影響深遠。在醫院裡,院牧的服侍也好像心靈的復健師,透過關懷對話、生命故事分享來評估及牧養受傷的心靈。身體與心靈的復康過程均需要度身訂造,切合個人獨特處境。藍婆婆有基督信仰背景,但因際遇影響,屬靈的認識和人神的關係受阻。院牧沒有隨著藍婆婆的開場白墮進宗教差異的對話,反而持續關懷探訪,卻奇妙地牽動了她埋藏在心底多年的鬱結 ── 不能饒恕的憤怒、沒有兌現承諾的遺憾。

在一篇講及「老人的心靈關顧」的文章裡提到,若要幫助長者走出心靈困局,其中有兩項要點,特別在是次關懷牧養個案中呈現出來的:一、深入了解他們的感覺和關係,把他們從以往的經驗對他們的約束中解放出來;二、幫助他們放棄那妨礙他們的約束,因這有形或無形的束縛阻止了他們發展真正的人性,以及真誠、互相滿足的關係。(註1)

院牧雖然不能完全理解藍婆婆在她那個年代所要承受的委屈和傷痛,卻深深感受到那些悠遠的經歷仍影響著她的心靈、自我形象及與上帝的關係。身體上的復康固然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忍耐痛楚、不順暢及堅持復康訓練;靈性上的康復—要邁向健康,更需要天父的恩典、適時的介入轉化。深盼藍婆婆能繼續讓天父的愛醫治她的心靈,得著更健康、滿足的生命。

註1:林偉廉:〈老人的心靈關顧〉,《老人精神科速治服務快訊》,2010年5月,頁6-12。 取自網頁http://www.ha.org.hk/espp/ESPP_Newsletter-Vol_13May20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