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病人需要 優化服務質素

關心病人需要 優化服務質素

專訪: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及
   麥理浩復康院醫院行政總監—鄧錦成醫生

鄧錦成醫生簡歷:

  • 199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 1994年在屯門醫院急症科工作;
  • 2011年擔任屯門醫院服務總監(質素及安全) ;
  • 2018年出任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及麥理浩復康院醫院行政總監。

盧:盧惠銓牧師 鄧:鄧錦成醫生 整理:余靄明

盧:鄧醫生是內科專科醫生,可否先讓我們瞭解為何會選擇從醫,並後來以內科作為你的專科?

鄧:兒時我曾經患病,有兩至三個月不能上學;而與我關係密切的爺爺後來亦因病離世,這些日子,我遇過不同的醫生。另外,兒時的我是很頑皮的,讀書成績差,後來因父母的話,自己也開始發奮,結果中學考第一,我亦相信自己將來會是個「好醫生」,於是便順理成章報讀了醫科。

成為醫科生後,我開始感受到行醫是如何助人。記得在醫院受訓期間,我遇上一位患有癌症的伯伯,他經常失蹤,其子女覺得他很麻煩,醫護人員也怕他出事。我跟教授巡房時,教授問他:「你為何從病房逃走,令大家憂心?」他回答說:「教授,你是第一個問我為何逃走的人。因為有個智障人士要我照顧,我逃走是去煮飯給他吃。」其實他是我負責跟進的病人,但我從未想過要問他為何逃走,教授讓我看見關心病人與行醫的初心實在很重要。

1993年醫科畢業後,因為知道自己的手不太靈巧,所以沒選擇外科;最初加入屯門醫院急症科,直至內科有職位空缺,在1996年加入內科的胸肺科。

盧:在你多年行醫的經驗中,有哪些深刻的個案和經歷?你會如何體會「以病人為本」?

鄧:我在胸肺科工作時,學會關心「病人真正關心的是甚麼?」有一次,我向一位患肺癌的婆婆解釋治療方案,她好像不太在乎,直至我問她是否接受治療,她才表示,原來她的大女兒第二天就出嫁,小女兒在幾個月後大學畢業,她只想保持外表的健康而不想女兒們憂心。

至於深刻的行醫經驗,不得不提SARS,當時我與謝婉雯醫生是同袍,最初一起專責SARS病房;後來謝醫生受到感染,我也是她初期的主診醫生。還記得那四至六個星期專責病房的經歷,雖然照常去醫治病人,我卻體會到人的脆弱,也會感到驚恐、抑鬱和沮喪,並讓我感到危機常在。其後我選擇「轉行」,接受深切治療科的訓練並取得相關資格;訓練除了讓我有更高的危機意識,亦透過在不同醫院的實習,體驗不同醫院的文化,學習聆聽、明白他人。

盧:鄧醫生曾參與推動及優化服務質素及安全,你如何看醫療服務的「質素」與「安全」?推動及優化過程中又有何體驗?

鄧:從事服務質素與安全的工作初期,我從控制嚴重感染開始去檢視,發現當時未能達到一小時內給予病人接受抗生素的目標;但醫學研究顯示,要控制感染,病人越快接受抗生素越好。於是我建議在深切治療部的急救藥箱配有抗生素,同時提供清單,讓醫護同事處方抗生素予病人前先作核實。這安排實施後,病人的死亡率降低了超過百分之十。

另外,我們發現醫療程序出錯,不時都是涉及一些非繁複的「簡單步驟」(simple task)。所以我們從整體去檢視,減少「簡單步驟」以減低出錯的機會,同時可讓同事有多一點時間接觸及關心病人。我們要時常思考:「對病人最重要的是甚麼?」但推行新措施時,也不能忽略同事的實際運作情況。例如現時的手術同意書,當初推行時是希望省卻時間,醫生只需要直接印出來便可以使用。然而當我到眼科診所觀察時,才發現他們要即時列印是有困難的,於是在程序上為他們作特別的調整。

盧:雖然接任三間醫院行政總監只有大約一年,你會怎樣形容這三間醫院的獨特文化?未來有何發展?

鄧:我在新界西聯網工作多年,來到這裡是一個嶄新的目光。三院的文化有一點不同,令人有溫暖、家庭的感覺,管理團隊的關係亦較以往密切;若同事遇上問題,會直接與行政總監商討。這裡大部分同事工作多年,一直都希望將工作做得很好,所以我也希望能夠跟同事一起把工作做得更好,包括文件上的整理、建立適當的溝通渠道,並加強三院與港島西聯網的關係,建立聯網化的思維。現在我到任大約一年而已,因此會循序漸進推動有關想法,多從醫護人員的初心去溝通,讓他們更易明白。例如同事申請購買數種醫療器材,但是預算有限,於是我會問同事:「哪種器材對病人最有益處呢?」透過提問,讓同事理解處境,也增加工作的趣味。

至於未來發展,我們會善用專長復康服務的優勢,例如設有「關節置換中心」,研究提供支援服務予瑪麗醫院的年長病人等。麥理浩康復院則計劃下半年開始專科門診,讓部分長者能在這裡接受診治,減少瑪麗醫院的負擔。另外,未來幾年亦會陸續翻新病房,亦是我們的一大挑戰。

盧:你如何看院牧的角色及與醫療團隊的配搭?

鄧:隨著時日,醫護人員已漸漸更多明白院牧服務,不過仍然可以加強有關認識。院牧定期探訪及關心病人十分重要,藉著瞭解病人的心靈需要,以及他們真正關注的事,既可讓醫護人員更明白病人的情況,院牧的關心亦可為病人帶來心靈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