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
同工們起初擔心會否太忙而未有足夠時間預備,但為了讓大家有反思及進步的機會,於是放下顧慮,決定一起參加。我們有十位同工負責分享個案,每次預備相當認真,這是我最想見到的。透過督導的引導,我們有機會深入探究以往較少鑽研的神學課題,這對我們日後的探訪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今次個案研習經驗對同工之間的關係也帶來了改變。我們彼此認識多了,例如以前不明白某位同工為何常會這樣表達和回應,透過個案研習、同工的自我反思和分享,大家明白他是受著過去不同際遇的影響;我們能夠接納,是基於理解,理解多了,彼此的安全感也大了,便能坦誠地分享個人的內心掙扎和軟弱。同工之間能真摰地溝通並不容易,可以真誠地彼此守望相顧,更是難能可貴。
仁濟醫院院牧事工
院牧的牧養能力得以深化,必須是經驗加上反省。反省能力是操練得來的。因此,我珍惜這樣的個案研習學習模式。督導透過六個不同主題與風格的個案,不斷反覆指導我們聚焦於評估病人的「靈性互動關係」,提升整合功夫。頓時靈性評估理論由一個平面的矩陣(matrix)變得活靈活現,病者有笑有淚的靈性需要展現眼前。記得一個自覺不夠體面的信徒案主,因為不想令上帝的名受非議而拒絕上教會。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令我反思「殘障神學」(Theology of Disability) —上帝不會因人的軟弱而失去祂的榮耀。
「他人回饋」(feedback solicitation)有助擴大「開放自我」(Open self)及縮小「盲目自我」(Blind self)1。院牧縱然有勇氣去接納自己的強項與弱點,仍須有賴同儕的回饋。我們在決定參與時,是共同進退的。由於大家已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即是大家有多少「斤兩」,已是心照不宣。研習過程中,各人可以安心地放下面子的包袱,暢所欲言是服侍裡的一份福氣:
牧群關愛會院牧事工部
撰寫個案不容易,辛苦得來獲益多,
探訪技巧齊齊練,提升質素不可怠,
擴闊分享的類別,彼此交流好處多。
與督導及同工們一起互動學習交流,使我有進步的空間;從分享個案中得著個人生命的琢磨,徹底反省;個別督導時看見自己的盲點,得到指引,獲益良多。
由簡單的探討到深入的學習,不論探訪技巧和自我認識,都是一個學習過程,我體會到自己在這兩方面均有進步。
同儕的個案可以成為自己學習的經驗,因為可能自己也有機會遇上類似的場景。有了提醒可望避免不必要的錯誤,不但對病人有適切的牧養,也可以促進自我認識。
1. 豐富了探訪技巧,尤其對「靈性」定義更清晰。
2. 堅固院牧角色,有勇氣與醫護配合關心病人。
3. 認識同工探訪風格,彼此交流建立關係。
每個個案反映各醫院及院牧的獨特處境,讓我擴闊院牧工作的視野;督導細緻指引,助我在事奉上增進專業知識與技巧。
能與院牧們有更深認識;能學習不同牧養風格及技巧;能了解個人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的牧養;並反思改善與病人建立關係及跟進關懷技巧;確立院牧的身分與角色。
感恩大家彼此認識多了!最欣賞設有督導時間的環節,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如何提升。
2019 院牧個案研習小組
我們共有四位來自不同醫院的院牧,其中有兩位是我在這次小組裡初次認識的。每次各人都作好預習,把自己所觀察的地方提出來。這次,我們帶著四個不同的個案來討論:有末期癌症、有抑鬱症、有手術前後、有尋找真理的病人……都是我們平日在病室常遇見的。由於我們是來自不同醫院,各人亦懷著來學習的心態,故此我們可以更開放和坦誠直接指出對方的盲點,例如找出不能再進入深層次對談的原因。督導帶著我們重溫以往在臨床牧關訓練(CPE)課程所學過的理論,在互動中也讓我們發現,當院牧未準備好怎樣回應時,往往會急於給病人「標準答案」,而不敢再引導病人在靈性課題上尋根究底。過程中,督導挑戰我們模擬即時回應病人的需要,操練我們的聆聽及評估能力,從而幫助我們日後的牧養關懷探訪。
誠然,院牧很多時都是獨個兒面對病人,加上院牧之間又不常有個案研討的空間,而且人是健忘的,若沒有刻意把探訪過程記錄下來,真不容易有「行動、反省、再行動」。經過幾年的服侍,能參與是次小組學習是難得的機會,除了溫故知新外,更與不同院牧切磋,實在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