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分鐘到七個鐘

從七分鐘到七個鐘

 郭靜嫻院牧 基督教聯合醫院 
「院牧,怎樣才算是已經相信耶穌?」

第一次遇見病人佳叔(化名),是在老人科病房。一位六十七歲患有末期肺癌及思覺失調的男病人,經醫護轉介予院牧,希望了解有關宗教問題。當院牧回答了佳叔有關信仰的問題後,他的反應是:「為何你所講的與其他教牧所講的一樣﹗」院牧準備進一步探究佳叔的需要,他婉拒了。這短短七分鐘的會面,起初以為是終結,卻原來是牧養和陪伴的開始。

一星期後,院牧再次接到醫護轉介,表示佳叔需要院牧關懷及探討信仰問題。第二次接觸佳叔,預備探討他對信仰問題渴求的背後原因、他的情緒、個人信念和靈性需要等。在關懷探訪過程中,得知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近年更確診患上肺癌,體力日漸衰弱,並且開始佩帶氧氣罩幫助呼吸。佳叔獨居,近親只有兄長和姪兒。他早年已受洗,表示親人及教會牧師也有探望他。院牧知道佳叔有一定的學識水平,經濟能力倘可。困擾他的是身體轉差,近來常常出入醫院。

兩星期過去,佳叔仍然不斷在信仰上掙扎。曾有教牧帶領他再次認信,但當院牧探望他時,他卻清晰表示:「只是腦袋明白,其實心裡卻不相信。」言談間,院牧感受到佳叔有焦慮及恐慌症狀,亦有認知困擾,尤其對一些抽象思考較難明白。反而,他對院牧從起初冷淡轉變為依附,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卻充滿矛盾,徘徊於拒絕與渴求之間。院牧發現複雜的情緒源自佳叔對死亡的不接受和憤怒;漸漸地,他變成一隻戰兢的小鳥,渴望尋找安歇棲身之地。往後,佳叔每天都期望院牧為自己禱告,尋找安全感與靈性的慰藉。院牧曾多次探問佳叔意見,聯絡親人或所屬教會來幫助,可是他卻拒絕,堅持自己面對。

不久,佳叔的身體向他發出最大的噩耗,就是正要面對即將死亡的事實。直到有一天,他雖然無力說話,也要親自聯絡院牧,期望院牧為他禱告,恐怕自己當天必會死亡。病人害怕面對死後的旅程,即使他曾多次讀過聖經對死亡的描繪,但心靈仍然不能滿足和感到不平安。在探訪期間,每次他呼吸急促,院牧就在他耳邊禱告,播放詩歌和朗讀聖經,他的情緒便會稍稍平靜。可是,平靜的狀態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

院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佳叔不停地向醫護要求:「俾隻手我,俾隻手我……」他氣促和呼吸困難,不斷地掙扎,就好像在大海中遇險的求生者渴求一雙拯救的手。這樣的情景,在佳叔臨終前幾天重覆發生,病房內的醫護人員全都經驗過。最後院牧嘗試把先前送給他的木製十字架放在他手中,讓他能夠以手緊握著十字架,藉此強化他依靠耶穌的信心。院牧亦在佳叔旁邊不斷禱告和安慰,也引導他學習心中向主耶穌呼求。

病人離世前兩天,向院牧說:「(說話因呼吸困難而斷斷續續)院牧,你昨天向我說的一句話:『院牧擔心你,如果你要離開這個世界,你一定要跟隨耶穌,有主耶穌保護你,那我就放心了。』這句說話很幫助我,我聽了後知道應該如何做,要跟著耶穌。多謝你﹗」他把這句說話寫在小拍紙簿上。

翌日,院牧因知道佳叔情況轉差,再次探望他。他的呼吸比之前更困難,已經無法拿開氧氣罩,但最痛苦的就是他的腦筋仍然靈活,期望繼續與院牧溝通。佳叔用他的小拍紙簿寫出從未提及的個人歷史:他年青時受過大專教育並信主,也曾有獻身作傳道的想法,但精神病發病後,人生便不再一樣。當天的交談雖然不容易,但他願意開放和信任,讓院牧對他有更深入的了解。那天,院牧發現他的思路比任何日子來得清晰,而最後用手寫的問題就是:「院牧,When will you come again?」

據事後醫護的轉述,病人在院牧離開大約七小時後,在凌晨時分離世,家人和所屬教會的牧者在場送別。院牧與病人地上的相交從七分鐘開始,在病人臨終前七小時劃上句號,為院牧帶來「愛」與「死亡」的牧養反思:

「死亡經驗」—死亡是超越我們能夠明白的經歷。院牧必須承認自己未曾經驗死亡,即使腦袋裡有多少對紓緩治療或臨終關懷的知識和經驗,袋子裡滿是關於描述死亡的聖經經文,來到面對死亡的病人面前,院牧也只是競技場上陪伴選手的支持者。只有謙卑承認自己的不知,相信主耶穌基督能夠帶領病人超越肉身的死亡,進入永恆。「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前4:14) 病人現在比我們先在基督裡睡了,是競技場上完成賽事的真健兒。我們作為陪伴者,只需要聆聽、尊重病人面臨死亡的感覺和期望,因為他的表達就是對陪伴者的信任。

「愛的力量」—「院牧擔心你,如果你要離開這個世界,你一定要跟隨耶穌,有主耶穌保護你,那院牧就放心了。」當聽到佳叔感謝院牧說了這番話,院牧也有所醒悟:院牧一直希望病人能真正明白「跟隨耶穌」,依靠主耶穌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旅程。可是,病人可能因認知限制,缺乏對信仰中一些抽象事物的認知能力,使他感到困擾和無所適從。病人對未曾經驗過的死後世界產生恐懼不安,每天在惶恐中等待。在關懷中,院牧與病人已經連結起來,並且打從心底裡說出每一句關懷的話:「擔心你」、「保護你」、「放心了」,都代表著牧養關係中從主耶穌來的一份愛,這份愛能超越一切限制,有助病人更能面對死亡。

參考書目:
  • Aaron T. Beck等:《精神分裂症—認知理論、研究與治療》。黎士鳴、陳秋榛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
  • 古倫神父:《生命終點的盼望—生命與死亡的藝術》。鄭玉英譯。台北:南與北文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