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使命的團體  實踐關懷病人的使命

作為有使命的團體 實踐關懷病人的使命

專訪: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牧關事工督導委員會主席 張振華監督
盧:盧惠銓牧師 張:張振華監督 整理:余靄明

盧:張監督可否先與我們分享一下,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

張:神學畢業後,我在堂會服侍,當時已經覺得院牧是無可替代的工作,我們作為教牧同工,是很尊重院牧的服侍。後來我擔任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監督一職,被委派至基督教協進會,而協進會有部分職務是與醫療服侍相關的。當時我被協進會委派至那打素基金會,後來接任基金會的牧關事工督導委員會主席這崗位。參與之後,我發現醫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包括病者、院牧、事委、義工、醫護人員等,他們在醫院這禾場中努力實踐上帝的吩咐。

盧:你既是一個相當富經驗的堂會牧者,近年更積極參與及推動院牧事工,你如何看兩者的關係?

張:讓我從地區堂會與教會宗派兩個層面去分享。先談地區堂會層面,現時信徒面對的事情都是不斷在變化中,所以教牧常常要預備自己面對信徒因不同問題而引發的情況,每天都要處理許多未曾經歷過的事情。倘若要求堂會教牧去參與院牧事工,例如成為事委會成員,其實也十分困難。現時比較可行的是由執事或信徒領袖去參與,教牧主力探望在醫院患病的信徒。

在教會宗派層面,個人認為院牧聯會可以嘗試與不同宗派領袖相約見面,談談院牧事工的情況。以往當我從事出版事工的時候,也有邀請不同宗派的領袖互相交流出版的情況。如果能夠讓眾教會藉此凝聚起來,更多參與院牧事工,那是一件美事。

至於對香港信義會來說,參與社會服侍是必然的事,主要是如何鼓勵各地區堂會去參與。現時信義會的堂會都有參與院牧事工,他們積極參與該區醫院的探訪服侍,例如真理堂參與廣華醫院的服侍、天恩堂參與仁濟醫院的服侍等。

盧:作為事委會主席,你如何看自己以及事委會的功能與角色?你會如何形容院牧團隊,並彼此間的關係與合作?

張:從管理層面來說,事委會制定的政策是為身在前線的院牧設想,我們要比他們想多一步,以及如何支持他們的服侍。以那打素基金會的經驗為例,我們於2019年10月舉辦「三院院牧事工夢飛揚」晚宴,當晚基金會、三院的事委會及院牧均有出席,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院牧們知道他們有整個事委會的支持。另外,領導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領導是長遠的事情,可能是數年或更長的時間,所以院牧們也關心領導的情況。以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牧關事工為例,因為現時的領導行將退休,所以事委會要思考領導的安排、長遠如何發展等。作為主席,我會逐一約見院牧,了解他們的想法,讓院牧們感到安穩;也讓他們知道,我們所重視的是院牧能否實踐這使命,就是讓病者得到心靈的關懷和照顧。我們作為「有使命的群體」(Mission Body),關係源於大家有共同的使命,只要大家所作的與使命本身有關,就能互相包容。

盧:院牧同工都需要不斷裝備、反思與整合,你如何看持續進修的意義與院牧的專業發展?事委會如何支持前線同工的在職進修與學習?

張:個人絕對認同院牧同工持續進修的需要。當牧者還是神學生的時候,他們學習的是幾百年前的神學知識和理論;但當他們畢業後成為牧者,就要將學好的神學演化,成為今天的應用和工具,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情況。院牧接觸病者及其家人,當中不少要處理有關破碎家庭、青少年問題等,院牧需要將神學與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輔導等)結合,專業地去看見及回應這些問題,將牧養的經驗內化,以致提升服侍質素,讓接觸院牧的人有實在的感覺。至於事委會,我們積極推動持續進修,包括臨床牧關教育訓練,最近我們也有討論未來的牧關督導訓練。

盧:可否分享你對未來的院牧事工有甚麼期許和發展願景?

張:現時政府對醫療工作的重視、信徒更多使用醫療服務,令堂會執事及信徒領袖也看重醫院這禾場裡的心靈關顧需要。在這趨勢下,個人建議院牧聯會可以進行更多倡議的工作,並與教會更多連繫,更多接觸教會領袖,他們給予的意見可以讓院牧事工有更廣闊的發展。院牧事工是很大的聚合載體,能容納跨宗派的合作,因為每個人總會病,醫療是貼身和必然的事情,沒有人可以不理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