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 焉知生

未知死 焉知生

 連德恆 

院牧來到病室,氣氛異常平靜。院牧看見一位年青女院友坐著病床若有所思,鄰床剛巧沒有病人,於是趨前關心。遇上病房內的走廊有「花車」(運載遺體的專車)經過,原來這位少女剛剛近距離經歷病人離世,不免有點情緒起伏。

從外表看來,阿欣(化名)很平靜,還主動告訴院牧:「我快出院了,多謝關心。」院牧當然希望關心她此時此地的需要,尤其是面對他人離世的心情。院牧平常的一句「昨晚睡得怎樣?」,就進入她心裡的糾結。

阿欣告訴院牧,前一夜,她不能入睡,充滿恐懼。相隔兩尺的老院友彌留,家人整夜陪伴,進進出出,呼叫低泣;夜燈長明,儀器的警號聲,沈重的氣氛伴了她一夜。在這氛圍下,死亡的焦慮包圍了她。與此同時,他人的死亡往往帶來人自己對存在的覺察。1人若能面對死亡焦慮,就可以把抑壓在冰山底下的核心需要浮現出來,認識自己,幫助前行。

院牧順藤摸瓜地關心阿欣的恐懼,她很理性地分析:「我不知道為甚麼恐懼。入院的時候,老院友已經沒有意識,也沒有和我說過話。我只因早前暈過一下,為求安全起見而入院觀察,醫生說我沒有大礙。」阿欣客觀地分析自己的恐懼,把自己和死亡分隔開來;原來她是基督徒,並提到自己的信仰情況。「我在外地讀書時信主,回港後沒有上教會,但對永生也有把握。」

相信阿欣漸漸感到被聆聽、被關心,拘謹的她開始放鬆一點去表達自己的少許感受。「昨晚,我在病房驚恐得睡不了,更何況爸爸在深切治療病房?」院牧聽她娓娓道來,原來個多月前,阿欣的父親急性中風入院,在深切治療病房留醫。這段日子,她和家人風塵僕僕,爭取時間探望。然而父親總是迷迷糊糊的,沒有起色。她知道父親的身體事不由己,就請身邊基督徒朋友禱告支持。她很重視靈性支援,感到極大的幫助。

幾星期後,父親身體的狀況漸漸穩定,家人都鬆一口氣。她看到父親身體好些,便想趁此機會和他分享信仰。可惜事與願違,換來一句:「我不信,我信自己。」雖是一句平常的說話,但阿欣聽罷就昏了過去,被送進急症室,頓時由探病家屬變成住院病人,就住上了幾天。

成為病人,阿欣分享留院的心情:環境的限制,只能床上休息,生理需要都要無奈地困在床上解決。更令她不安的是近距離經歷鄰床院友的離世,她感到很難熬。此情此景令她對父親的處境感同身受:在深切治療病室,全身都接滿喉管,動彈不得。當晚鄰床的病人都很緊急,想到父親困在這緊張氣氛之中不能逃脫,試問又如何平安?

院牧嘗試疏理阿欣的心情。

院牧:「看來鄰床病人的死亡浮現起你心底裡對父親患病的焦慮。同時,我看見你很逼切地希望爸爸信主得救。但當他拒絕你,你覺得怎樣?」

阿欣(頓了一頓):「爸爸病得這麼重,現在只是好了一點,他還以為靠自己可以好過來。」

院牧:「是的,人總依靠自己,但他依靠自己令你想起甚麼?」

阿欣(立刻回應):「他放棄自己。」

院牧進一步疏理阿欣的情緒。「我見到你很愛爸爸,很著緊的為他祈禱,盡一切努力不要失去他。但他好起來,卻說出好像是『放棄自己』的洩氣話,令你好失望、好憤怒。他自暴自棄就好像失去他一樣,心痛得難以負荷。」阿欣一面點頭,一面飲泣。她的情緒不輕易顯露,輕輕的啜泣已是踏出一步。

這段日子,阿欣辛苦守候父親,每天努力期望父親會好起來。當穩定下來,阿欣確信全是上主醫治的恩典,滿心以為父親應該與她有同一體會,為生命感謝主。反過來,父親卻認為好轉過來,依靠的是自己的能力。阿欣想起聖經所言「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父親自命能夠自救,拒絕依靠上主,豈不是放棄自己、放棄生命嗎?這不單止否定她和家人不眠不休的照顧和祈禱,更像突然失去父親一樣。這個現實的落差令她十分心痛,或許昏過去是身體保護自己的機制,逃避面對突如其來又不能承受的處境。2

沈默良久,阿欣說:「自己住了幾天醫院,體會到爸爸的辛苦,我對他早前那句話已沒有那麼在意了,釋然一點。」不久,醫護告訴阿欣可以出院了,也通知她父親剛轉到普通病房,可以前去探他。院牧問她可會過去?阿欣卻說不了,還沒有準備好獨自面對父親。院牧欣賞她認識當下的自己,糾結是需要時間消化。出院代表她不再是病人,減去「病人並家屬」這雙重身分帶來的複雜情緒,重新以女兒的角色去照顧父親。

「人的內心藏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只要移除障礙,每個人都能發展為成熟而完全實現自我的成人。」3院牧相信這次適時的牧養關懷,有助阿欣疏理自己住院的經歷,面對自己和照顧家人的心靈需要,讓她經歷成長、自我實現、重新出發,與家人更和好的相處。

作者為前仁濟醫院院牧,於2019年9月起轉職為院牧聯會執行幹事(專業發展)

參考書目:

  1. 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易之新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頁239。
  2. Neimeyer, Robert A., Lesson of Loss: A Guide to Coping. (Memphis: University of Memphis, 2000) P.6
  3. 歐文亞隆:《生命的禮物》。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2002。頁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