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各方思維	帶來更美服侍

平衡各方思維 帶來更美服侍

專訪:廣黃院牧事工主席黃惜光牧師

盧:盧惠銓牧師 黃:黃惜光牧師 整理:余靄明

盧:黃牧師參與院牧事工已有一段年日,可否請你分享一下,最初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你如何看院牧服侍?

黃:我的母會是基督教九龍城潮人生命堂,自小一直在母會成長,後來更有機會成為教會的執事。當時牧師在教會內一次會議帶出一個訊息:到底我們是否繼續關心香港佛教醫院的院牧事工?我將這訊息放在禱告內,及後有感動去進一步了解情況。其後基督教樂城院牧事工組成了,我也參與其中,成為他們的事委會成員。直到2006年,我完成神學訓練後,在鰂魚涌一間教會牧會,由於那裡與九龍城這一帶的距離太遠,所以只好退出樂城事委會。及至2008年,我來到慈雲山一間教會牧會,不但鼓勵自己的堂會參與院牧事工,我亦以教會代表身分於2010年加入廣黃院牧事工的事委會。

回想八十年代,當時我有機會跟隨教會內一些姊妹前往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探病佈道,看見很多長期病患者需要被關顧,感受很深。及至在神學院接受神學訓練時,其中需要修讀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實習時也看見醫院是一個很大的福音禾場。而且自己也曾成為病人,有「被探病」的經歷,體會人在病患中需要得到關心。這些經歷令我曾想過在神學畢業後成為院牧,但最後我也在教會服侍,以另一身分參與院牧事工。

盧:適逢今年是廣黃院牧事工三十周年,回顧過去,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下當中的發展?院牧事工與地區教會的協作又是怎樣?

黃:今年是廣黃院牧事工三十周年慶典,個人固然感到雀躍,因為透過院牧服侍的分享,我們看見上帝在醫院的工作。過去我們也有面對艱難的時刻,會以信心禱告尋求神的幫助。我們一直智慧地處理院牧團隊內不同情況和問題,以聆聽、容許表達和鼓勵事奉作為回應,而非以仲裁方法處理。

廣黃院牧事工是一個積極接觸地區教會的院牧團隊,我們透過床邊佈道、醫院員工崇拜、「祝福出院病人計劃」等事工,邀請不同地區教會參與,與我們一起服侍。例如「祝福出院病人計劃」裡,我們透過院牧義工跟進探訪已經出院的病人,曾經有病人因此相信耶穌、接受洗禮。相信這些服侍機會能夠讓地區教會的弟兄姊妹藉此事奉神、服侍人。

盧:黃牧師近年更擔任事委會主席,你如何看自己以及事委會的功能與角色?你會如何形容院牧團隊,以及彼此間的關係與合作?

黃:事委會和院牧團隊都是屬靈群體、神的僕人,所以彼此之間並非上司與下屬的關係;但事委會會提供意見及指引予院牧,亦會多去體諒及鼓勵院牧,因他們在前線服侍都會遇到不同情況和挑戰。我們的事委會由醫護或退休醫護與教牧組成,前者較著重管理和行政,後者較著重牧養和福音工作。作為主席,我著重如何在這兩種思維之間取得平衡,讓院牧服侍帶來更美的果效。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身分、角色,發揮其中的功能,而要避免因過分的堅持而越了界線,要學會取得平衡。

盧:院牧同工都需要不斷裝備、反思與整合,你如何看持續進修的意義與院牧的專業發展?事委會對「院牧專業發展」有何意見?如何支持前線同工的在職進修與學習?

黃:個人絕對認同進修的需要,藉此院牧才能有機會整合和反思自己服侍的情況,帶來進步,推動他們的服侍能夠繼續向前邁進,否則很容易不進則退。我們可以考慮透過提供實際的支持,例如進修假期或津貼,用以鼓勵有意進修的院牧。現時團隊內的院牧也會利用工作時間,出席由院牧聯會舉辦的「在職院牧研討會」。個人亦認同對院牧的要求,就是要有全職事奉的心志,清楚蒙召作全時間事奉。

盧:2019年是院牧服務35周年,你對未來的院牧事工又有甚麼期許?

黃:得悉現時香港的基督教院牧事工已經覆蓋全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醫院,對比其他東南亞國家,個人覺得香港的情況是不錯的,期望院牧事工能推展至鄰近地區,包括國內和東南亞國家,讓更多有需要人士得著幫助。另外,個人亦希望香港院牧事工的發展繼續與時並進,同時持定一些應有的信念,例如院牧是有領受全時間事奉的呼召、接受有關裝備的事奉者,推動院牧註冊制度以確定院牧的專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