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院牧團隊有一個很明顯的特色,就是院牧室由三個不同的委員會所組成,因為天主教的牧靈部也同時歸屬院牧部。而基督教的院牧部,則包括了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和尤德夫人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早於九三年醫院啟用時,兩個事委會已開始體現和發揮合作精神,為病人、家屬和院內員工提供心靈關顧。(編按:是次只介紹基督教院牧。)
目前兩個團隊合共有六位院牧和一位文職同工,由東區那打素的主任院牧葉錦泉牧師負責帶領。葉牧師九六年加入團隊,是第二任的主任院牧。對於要同時帶領兩個不同事委會的同工,葉牧師並不覺得有特別的困難。「我們都有同一的負擔、亦有合一的胸襟,所以能夠做到無分彼此,而實際上兩個團隊都是同屬那打素一個大家庭。其實能夠有兩個事委會承擔院牧服務,對醫院來說反而是一件美事,因為要滿足一千八百張病床和三千多名員工的需要,又怎能單靠兩、三位院牧同工來承擔!」
雖說人多好辦事,但同時要兼顧兩個團隊,在分工上也必須安排得當,才能使資源運用得更好和合作得更暢順。「我們在分工上已有共識,例如員工的牧養工作由東區那打素的團隊負責,而地區教會的聯絡則由尤德夫人的團隊負責。」葉牧師交待了一些主要的分工情況。
至於病室探訪,都是按同工的負擔和意願來分配,目的是讓同工在關顧上可以發揮得更好。「但我們每年都有一次檢討,同工也可以嘗試在不同的病室服務。」雖然每位同工都有其專責的病房,但大家也有一個默契,就是病人若轉到別的病房,院牧也會跨病房跟進,因為彼此都認同應該以病人為優先。為了加強團隊的默契,院牧部每週都有祈禱會,讓同工互相分享和討論一些特別病人的情況,也彼此禱告記念。兩個事委會除有個別的同工會外,每兩個月會有一次的聯合同工會,促進交流。
好的默契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但因為同工都在那打素事奉了一段頗長的日子,大家都十分熟絡。「很難得共事多年,我們都很清楚彼此的性格和恩賜,所以能夠互相欣賞、互相配搭,就好像一個身體,各自發揮不同的功用。」張堅愛院牧用「身體」來形容這兩個共事的團隊。
張院牧在九四年加入東區那打素,是團隊中最資深的院牧。「轉眼間已十一年了,我覺得事奉帶給我很多的成長,特別是CPE的訓練,幫助我學會了不斷的反思,讓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有一份歷久常新的使命感。」在團隊中日子最久的她,怎樣看自己的角色?「我覺得自己要算是個『腦』,特別近年在員工牧養上要花很多的心思,要構想有創意的聚會模式,我常常也要埋頭苦惱(腦)呢!。」
一個「身體」中,固然要有腦袋,但沒有手,就是只有空想沒有行動。「我們有一對很好的『手』。」張院牧所指的手就是與她一同事奉了八年的王音發院牧。王院牧形容自己是一個行動快過腦袋的人。「我是一個很喜歡『做』的人,總是停不下來的。記得最初探望病人時,總不放過任何機會向他們傳福音,結果當然是碰了不少釘子。後來認識和學習多了牧關的技巧,在關顧上就順暢多了。」雖然王院牧覺得自己比較以前已「減速」不少,但同工依然一致公認他是團隊中行動最快的一個,「我們一想好的,他就會立即去做,而且一定辦得妥妥當當。」這兩位資深院牧,一個愛動「腦」,一個愛動「手」,豈不是最佳拍檔!
有「腦」又有「手」,若再加上一雙「腳」,豈不更加完整?最近加入東區那打素的助理院牧溫淑妍,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雙腿。「我加入院牧部只有兩個多月,尚有很多地方要學習,我希望能去接觸更多不同的病人,嘗試更多新的工作,讓事工步向更廣闊的層面。」其實溫院牧也絕非新人,因她之前在東華東院已當了兩年的院牧,相信她的牧關經驗必定能幫助這個「身體」發展得更健全。
除了肢體外,身體的五官當然也十分重要。尤德夫人團隊的李麗儀院牧形容自己是「耳朵」。李院牧在那打素亦有十年的時間了,她形容自己是一個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我並不太喜歡表達意見,或者是因為我的性格較為被動,我會傾向聽別人的意見,只要大家認同的,我都願意去做。」甘於順服,配搭同工,這正好體現出團隊的精神!
至於尤德夫人團隊另一位的潘秉泰院牧,他覺得自己是個「口」。「我一直都很喜歡前線的工作,特別是與人接觸和傳福音,當了院牧五年多,關懷過很多病人,當中有不少也信了主,這些都令我很感恩。」潘院牧經常要聯絡地區教會,並要到教會講道和分享,是名副其實的「口」。
團隊中還有「鼻子」, 但發揮這功能的不是院牧,而是文職同工彭靜儀。院牧同工都稱讚她有很敏銳的觸角,雖然加入院牧室只是短短一年,但她對整體運作已掌握得很好,而且辦事效率極高。
這個身體當然少不了主任院牧,同工們認為他是一雙「眼」。不斷發現事工的需要,並且帶領大家前行。「其實每位同工都很清楚自己的功能,亦很努力地去發揮。不過,『身體』必須常常操練,才可以保持最佳的狀態,所以我鼓勵同工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以致能夠活力常在。」葉牧師看的是整個團隊和整個事工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