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的祝福

探訪的祝福

 張耀輝 

青少年時代,偶然跟教會牧者及值理走遍上水各條村落,探訪年老體弱的教友。漸漸地,探訪體弱者作為服侍上帝的形式,就在我的生命中養成了一種習性。

其實,這類事奉包含兩個重要的概念。其一,「探訪」活動幾乎成為所有教會的普遍事工,相信除了極少數因特殊情況而設立的教會外,探訪在牧養工作中應當佔有一個相當大的比重。如今,教會面對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世情,以及社會經濟轉型的事實,導致不少人失業、裁員風氣,加深了人心靈的虛怯、孤寂及沮喪等負面情緒。再者,高新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將人與人之間慣常採用的直接溝通模式轉化為可選擇的,以機器為中介的間接溝通模式,並將人與人之間越走越遠。然而,作為牧者,我們深信整本聖經所強調的是:有愛和正義的上帝存在。又誠如聖方濟各所作的比喻:真正的博愛不是把骨頭扔給狗,而是當你和狗一樣飢餓時,和狗共享骨頭。我想,這個比喻的重點不在乎是人是狗,乃在乎「共享」二字。教會也只能透過關顧探訪,與現代人的虛空、孤寂與沮喪相遇,共享上帝是愛這根「骨頭」,才能見證出有愛和正義的上帝存在的事實。至於院牧事工作為服侍鄰舍的行動,事工的核心就是探訪;並且鼓勵附近教會參與其事,一同去見證有愛和正義的上帝的存在。

第二個概念是「年老體弱者」。這裏所指的是教會探訪工作的目標對象。就我個人的經歷,自從離開自己的母會踏上全時間就讀神學之路,有關探訪的對象也從單純關顧年老體弱教友擴展至其他非信徒的弱勢群體。比如在實習期間,我刻意挑選兩類不同的服侍群體,一是戒毒者;二是醫院病人。以便裝備自己日後擔任牧職所必須具備的悲天憫人的先決條件。每當想念那段長達兩年服侍弱勢群體的實習工作,至今仍留下不少美麗的回憶。

又回想一九八七年參加香港浸信會醫院舉辦全港首屆系統性的牧關臨床訓練(CPE),至往後十多年的牧養工作,探訪年老體弱的會友及新移民,都成為教會所關注的事工。至於參與醫院的工作,斷斷續續不經不覺也有十五年了。並且隨著我所事奉的教會搬遷,亦先後走過伊利沙伯及明愛醫院的探訪足跡。畢竟,多年來從事「一腳踢」的教會事奉模式,牧會的工作極其繁重,但我卻相信時間就好像人的潛能一樣,當你此刻確認探訪病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以及具備參與的主客觀條件的時候,時間總會從你的手中擠出來的。為此,我亦首先認定醫院探訪行動是對人的祝福,因為讓病患者多享一點愛心,就多一點溫暖。此外,它的意義也在乎實踐聖經的教訓,就是見證有愛和正義的上帝的存在。那麼,若然我們擁有健康;又沒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去從事探訪病人或新移民、或戒毒者等,又為何能不為呢?

雖然,我對院牧事工仍談不上甚麼貢獻。至少,我從來沒有以個人身份參與地區性的院牧事工委員會的工作,協助推動醫院探訪。只是抽空於逢週六下午帶同一兩位會友赴明愛醫院探訪末期癌症病人而已。早前,看罷雅比斯禱告中有關擴張事奉境界的信息,覺得很有意思。心想,基督徒若能為上帝的愛獻上探訪病人的時間,相信上帝會將更大的福氣賜給每一位探病者。況且,探訪病人確實有助增加基督徒的憐憫心,而這種憐憫心又有助信徒的忍耐與饒恕人等屬靈質素的培育。探訪病人有助擴闊生活及對生命的不同體驗的視野,能夠站得高一點,就能走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局呢!再者,牧者多一點生活體驗,對講壇的職事也多一份掌握,預備講章也有踏實的感覺。最後,我敢肯定一句,牧者能夠參與醫院探訪,對病人固然是祝福,對自己及所牧養的教會又何嘗不是更大的福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