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學習.無所遁形

臨床學習.無所遁形

 林偉廉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牧/教牧持續教育中心臨床牧關教育課程督導 

個案研究(Case Study)是臨床學習的一種,個案研究是藉著真實的事件來進行教導,期間督導會協助學員去分析事件,並與學員經歷作決定的過程,以致學員終能發展出成熟的分析技巧,並能成功地把理論應用於確實的處境中。所謂個案,狹義而言就是指個人。廣義來說,個案可以是一個家庭、機構、族群、社團、學校等。簡言之,個案不僅限於一個人。個案研究是指對特別的個人或團體,蒐集完整的資料之後,再對其問題的前因後果做深入的剖析。

早於一八七○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首創用此方法,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思考法律原理原則。此法最初多用於醫學方面,應用於研究病人的案例;及後,心理學、社會學、工商管理相繼取用,教育方面也應用此法於教學與學術研究。(註一)在個案研究中,我們需為當事人作全面的評估,包括瞭解當事人的背景、其家庭成員的狀況、家族歷史、文化因素、心理社交方面、宗教信仰等等。

臨床個案(以下是學員提交的案例的部份內容,為保障當事人,資料經修改)

一‧病者背景資料
性別:女
年齡:六十五歲
婚姻狀況:已婚(十五年前喪偶)、育有兩子
信仰:沒有
病況:高血壓
二‧臨床觀察
病人因高血壓入急症室診治,初次探訪時病人神情憔悴,向院牧表示十五年前丈夫因交通意外身亡,獨力把兩子養大,近幾年經常失眠、食慾不振的情況嚴重,除了心臟有問題外,還有糖尿病等症狀,加上入院前與幼子發生爭執,情緒顯得十分低落。
三‧探訪後的分析
~病者反應
病者的反應比起第一次的探訪截然不同,面帶笑容,精神煥發,相對第一次見面時沒精打采的情況相距甚遠。初時不明所以,後來在傾談中得悉她和幼子的關係有改善,才明白這個「動力」帶來她神采飛揚的緣故。從兩次傾談中發覺最令病人擔心的並不是她的身體情況,反而她對家人非常著緊,在第一次探訪中,她所關注的是幼子的情況,而第二次的探訪由於病人在該早上已與幼子復和,因此病人精神狀態明顯與第一次大有分別,所以令整個探訪的氣氛截然不同。
~個人反省
在這次的探訪中,再一次令我體會精神和身體狀況明顯與情緒有關,所以病人身上的病痛有某程度上是因著心理的因素所致,如今次報告所提及的病人似乎在心理上的傷痛如喪偶、母子衝突,比起她身體上的痛楚更甚,因此,病人需要醫生治理身體的病患外,心靈的關顧和醫治也同樣重要,所以今次的探訪讓我再一次明白院牧對病人作出心靈關顧的重要性。
~討論問題
如何處理喪偶的哀傷處理,因發覺喪偶的哀傷很難讓時間沖淡,無論是長或短時間所發生的事,對於喪偶者也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哀痛?
四‧督導的回饋(Feedback)
在討論的過程中,督導可以幫助學員對個案作不同角度的反省,從而發現學員的學習需要和關注。例如可以提出下列的問題作回饋,以幫助學員探索牧養的計劃:
  1. 你喜歡探訪這病人嗎?
  2. 病人喜歡你的探訪嗎?
  3. 從病人的身上,有沒有看見自己的影子?
  4. 當你與病人傾談的時候,你有何感受?
  5. 你的感受集中在身體那一部份?
  6. 當你提出這個案作討論,背後有甚麼理論基礎?
  7. 在甚麼基礎上,你決定使用你所選擇牧養方法?
  8. 這個案最主要的焦點是甚麼?
  9. 在處理這個案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產生甚麼焦慮?
  10. 你如何跟進下次的探訪?
教學反省

「個案研討」是臨床牧關教育課程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學習過程。學員透過對自己臨床牧關的評估,並從督導和同儕的回饋中,發現個人的牧養模式與取向。如此同時,督導同樣需關注學員的背景和生命故事,是否有相似的經驗,學員會如何運用自己的個人經驗作為牧養的資源,又或學員的個人經驗會如何障礙他/她的牧養能力。

若要使這個學習過程能充份發揮,並且得到預其果效,以下有一些基本假設需要注意:
1‧學員與案主均是活生生的人生文獻,每次討論都是在處理兩個不同的個案。
2‧個案不單只反映了學員所作的是甚麼,亦同時反映出他是一個甚麼樣的人。
3‧學員為選擇這份個案作討論,會否有隱藏或潛意識的原因,這原因有需要進一步探索。
4‧學員在討論過程中如何與小組成員相處,反映他在事奉的環境中如何與他人相處。
5‧學員如何與督導相處,同樣反映他如何與權威人士的人際關係。
6‧適當的挑戰和對質是健康的,這樣能使學員明白你的立場。
7‧每次個案研究毋須一定有清晰的完結,讓學員感到一點焦慮未嘗不可,這樣可以使學員意識自己及事奉上的問題。
8‧容許學員感到憂傷,不要讓「拯救者」破壞學習過程。
9‧不管學員的動機是好還是壞,他們都需要獲得幫助,以致能明瞭別人如何看他們。
10‧在時機未成熟前,對一位正在經歷焦慮或流淚的學員,太快給予支持和安慰,有時會弄巧反拙。
11‧督導個人的因素,包括性格、期望、督導理念,亦可能阻礙小組的進程。
12‧小組成員處於何種人生階段,需要作為參考。
13‧小組成員的信仰歷程亦需要被考慮。
14‧督導需要留意學員在小組中成長的歷程。(註二)

總結

臨床牧關教育強調一個循環學習的過程,先在事奉中取得經驗,並且記錄事件的過程,繼而反省事件中出現的問題,清晰地說出在事件反省過程中所得的洞察,最後計劃在事奉中的新取向,下次付諸行動,這正是臨床牧關教育課程所強調的「行動/反省/再行動」的教育模式,學員在此種模式下學習,他/她對別人提供的牧養,以及個人的牧養素質,無論是強處或弱處,均是無所遁形的。
______________

註一: William T. Pyle. Experiencing Ministry Supervision~ A Field-Based Approach.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5.
註二: ACPE NEWS, Vol. XXXVII, No.6,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