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而不失的可能

敗而不失的可能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由於趕付排印,執筆時今屆世界盃仍不知得主是意大利還是法國,但三十二隊進入決賽周的球隊,其中三十隊無緣染指決賽已成事實。

任何比賽,爭勝是必然的方向。然而,失敗卻是最常遇上的遭遇。以世界盃為例,三十二隊有份參賽的隊伍,每隊都希望捧盃,撇除了部份實力較遜的隊伍,有機會的算起來也有十多隊。換言之,任何一隊可以摘冠的機會都不足十分之一,而要失敗而回的,卻是多於十分之九。巴西、英格蘭、德國、阿根廷、葡萄牙相繼出局,又一次證明,強者並不一定得勝。

聰明的人類發現運動可以操練身體和意志,更可以培育團隊精神,於是更進一步發展運動比賽,藉此刺激人的上進心,並提升人的能力。因此運動比賽的導向必然是爭取勝利。然而,若有勝利一方就必然有失敗一方,並且因為勝利只有一人或一方,比賽往往又會多過一人或一方,所以任何比賽,最終結果必然是製造失敗者多於勝利者。

有人以失敗為成功之母作為勉勵,但基於客觀的限制,如年紀、體能,失敗的一方,可能會永遠絕緣於同一項比賽,換言之,也就永無成功的可能。例如英格蘭的碧鹹,他雖然三屆代表英格蘭出戰,相信今役之後,他一生都可能嘗不到捧盃的滋味,巴西的朗拿度、葡萄牙的費高也是一樣。因此,失敗的遭遇,並不是弱者才會踫到,就是最強的人,同樣有機會遇上。

既然任何比賽必然產生失敗者多於勝利者的結果,而失敗帶來的感覺必然是痛苦和羞辱,為何聰明的人類,不但發明這樣「殘酷」的玩意,而且還樂此不疲的推展下去?而失敗者又願意一次又一次的繼續參加?如果說這是人類內在追求成功的基因推動他們,那麼我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由於人類的內心明白要不斷學習承受失敗。

因為人一生之中,獲取成功的機會,必然比面對失敗的遭遇要少得多。就是一些人生長於富貴之家,受良好教育,有安穩的事業生活,但他情感上的際遇,身體上的健康,仍是不能自主。面對晚年,更是每一個人都難逃「必敗」的一戰。因此,學習面對和承受失敗,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而且必需「終身學習」。但如何去學面對失敗這艱難的功課,從最近訪港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和愛子離世的廖啟智、陳敏兒夫婦倆的身上,我們卻可以看見不同的進路。

按平常的經驗,霍金殘障的程度應該會使他苦不堪言;啟智和敏兒愛子早逝,同樣是應該傷心欲絕才對。然而,他們卻是一反常態,一個是致力不倦,敢闖無涯天際,嘗試解破宇宙黑洞之謎,更難得的是他還可以保持樂觀幽默。另一個是無哀無懼,更把兒子的安息禮安排得像婚禮一樣,以笑臉歡送死亡,用讚美取代哀歌。

他們所表現的,都使人看見失者可以不敗,敗者可以不失的可能。霍金是透過他的勇氣、聰明、樂觀精神,把自己人生的路修直;而啟智和敏兒,則是因著上帝的恩典、扶持,而走過死蔭幽谷。兩者之中,到底那一個是更有智慧,更有福氣,更勇敢,則留待各自評說好了。但作為基督徒的我,絕對不會輕視霍金的堅毅勇敢,然而卻更認同啟智、敏兒的信靠,因為在生命終極的賽場上,我們的對手是死亡,它比黑洞的能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