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上是最美

獻上是最美

 作者:編輯室 
瑪嘉烈及葵湧醫院院牧

每位院牧同工都會他有獨特的蒙召經歷,或是一個患病的家人,一個生命的接觸,一個事奉的體會,都會成為回應神的機遇。一個人能夠抓緊機會,獻上自己為神所用,就是一幅最美的圖畫。

瑪葵院牧團隊的成員在生命的歷程中都回應了神的召命,踏上了醫院服侍的道路,他們事奉的日子雖有長短,但都同樣展現了這幅美麗的圖畫。李德恩是團隊中的「老臣子」,他加入團隊至今已有十四年。最初他只是瑪葵的探訪義工,後來因為人手需要,他被邀請成為院牧團隊的一員。德恩對病人有負擔原來與他信主的經歷有關。「當年我母親患病入院,由於她是基督徒,她教會的傳道人前來探望。當他們知道我還未信主,便向我傳福音,最後神感動我決志。當自己對神有更多的認識時,心裏就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要去回應神的愛。我想到自己是在醫院信主,豈不應該進到醫院去服侍,讓孤單無望的病人得著安慰和神的救恩麼?於是我便參加瑪葵的義工訓練班,就是這樣開始踏入了醫院。」十多年在醫院的服侍,總會有身心疲乏的時候,但德恩說當想到有主與他一起,他就有動力繼續前行。對於團隊,他當然十分有歸屬感,因為在這裏已度過十多個寒暑。在同工眼中,這位老大哥既是十分謙厚,又默默耕耘,而且更是樂於照顧別人。

團隊中譚月華(Alice)也同樣是由義工開始。「當義工的日子,我深刻體會到病人如何從恐懼到滿有平安,從絕望到得著盼望;病人實在很需要信仰,但必需先有人願意關心他們,陪伴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主耶穌的愛。因此,當我成了瑪葵的探訪幹事,就有更多機會走進病人當中,作他們的同行者。」Alice於二千年加入團隊,她在義工訓練實習時已見過德恩,想不到自己也由義工變成了同工,由於大家都有義工背景,現在又一起事奉,所以有很自然的合作和默契。

羅婉慧院牧(Rita)因為要照顧家庭,一直都是部份時間同工。雖然她不是每天上班,但仍與其他成員步伐一致合作無間。Rita決定投身院牧行列時,正是○三年SARS的高峰時期。「當年我在那打素醫院接受CPE訓練,剛巧SARS爆發,醫院成了一個高危地方。那時,我真實地看到病人的心靈需要;我同時體會到院牧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並知道醫院實在是一個很需要平安和盼望的地方。」就是這份感召牽動了她的心。雖然身邊很多人都勸她不要進到醫院去,但她卻回應了神的感動,踏上了院牧事奉之路。

梁燕雯院牧(Grace)與醫院和病人也有著不可分割的情。她是護士出身,曾在聯合和那打素醫院服務十年之久。九○年她移民澳洲,並在當地完成神學課程。九七年返港後,神帶領她進入瑪葵事奉。「我真的很感恩能夠在醫院事奉。記得當護士的日子,我只能夠在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後,或在病房替病人抹身時,與他們分享福音。現在能夠以院牧的身份服侍病人,實在並非偶然,神就是如此奇妙地帶領我。」在瑪葵已有接近九年的時間,Grace認為事奉最大的動力就是看到生命影響生命。「這是一個互動的服侍,當我們關心病人時,病人就看到神的愛,並帶來生命的改變。我們也因此得著激勵,並再次認定神的大能。」由於瑪葵院牧室分別要為瑪嘉烈醫院、葵湧醫院和荔景康復大樓提供院牧服務,人手的需求和工作量都絕不輕鬆。「面對著龐大的需要,我們的資源實在顯得很有限,但感恩的是同工們都很忠心,而且有很好的配搭和合作,亦能發揮恩賜,互補不足。」作為主任院牧的Grace對團隊的表現給予正面的肯定。

為了有效支援服務,院牧室分別在瑪嘉烈和葵湧醫院都有辦公室,並各有負責的院牧同工,而一般的行政工作則由幹事桂芳處理。「我之前從未在醫院工作過,所以最初也覺得不太習慣,但經過這五年多的時間,我已十分適應,亦掌握到醫院的文化。」雖然幹事都是離不開接電話和處理文件等慣常工作,但桂芳每一天都是全力以赴,認真辦事,務求院牧同工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專心探病。難怪同工們都異口同聲的稱讚她給予整個團隊很好的後勤支援。

雖然院牧同工都有各自的崗位和駐守不同的醫院,但每個禮拜四的早上,同工們都會一同祈禱和分享事工。為了使日常的服務更有效果,院牧分成兩人一組,當遇到突發事件或難題時,彼此可以互相參詳和盡快想出解決方法。此外,瑪葵院牧室每年都有一次同工退修會,讓大家在忙碌的事奉中能夠安靜下來,重新得力,重整方向。

今年是瑪葵服務開展的第二十年,除了會有慶祝活動之外,眾同工更期望神為他們預備更多的人手和資源,讓院內更多病人和員工都可以得到關顧和牧養。深願神使用瑪葵院牧室,不但賞賜豐足的資源,更引領委身醫院服侍的人加入,繪畫出更多美麗的生命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