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醫學的回歸──首屆中國醫院管理節後感

人文醫學的回歸──首屆中國醫院管理節後感

 林偉廉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臨床牧關教育(CPE)督導 

1986年夏天,是我進入神學院之前的暑假,當時中國逐漸對外開放,父親請我陪他到福建鼓浪嶼尋親,自1949年父親隻身離開家鄉到香港,這是他第一次回鄉省親。對於土生土長又對大陸(一般對中國的稱呼)沒有任何感情的我,心裏是戰戰兢兢的。很明顯,從我的衣著便被認出是外來人,還記得因不懂說福建話,而要用英語和文字與一位在大學教英語的親屬溝通,感到十分羞愧。對我來說是身份與文化的衝擊,我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這已是二十年前的片段。

在鼓浪嶼共留了七天,除了對父親過去成長的故事多了點認識,最難忘是能夠於星期日到一間剛重開的教會參加主日崇拜,原來大部份的親屬都是基督徒,但父親卻從沒有提及。那天是姑媽及姑丈帶我到教會,大概有二、三百人在崇拜,用的是和合本的聖經,唱的是我熟悉的詩歌,那天證道的是一位來自南京神學院的牧師,記得他這樣形容當時的中國教會:「中國教會只是一隻沉睡了的老虎」。今天我們都知道,這隻沉睡的老虎已甦醒過來,對祖國、對中國人民、甚至對香港的教會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衝擊。過去二十年,香港的教會和海外的教會參與國內的宣教事工,可以算得是百花齊放,有看得見的,亦有看不見的。

筆者近這七、八年間,在醫院亦經常需要接待國內前來造訪和交流的醫務人員或政府官員,深深體會國內醫療發展的矛盾。矛盾是他們可以有最先進的醫療器材,且他們不斷追求醫療的知識和技術,可是對人的價值、對生命的價值觀仍然不曉得看為重要。全中國超過二萬間大大小小的醫院,共有六百多萬醫務人員,假設醫務人員與病人的比例是一對十,那就有六千萬病人了,以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來說,一點也不誇張。難怪我們不時聽聞國內的醫療制度,有很多不足之處。此外,國內還有很多地方,在醫療的支援上是嚴重缺乏,令人感到無奈與可悲。

今年7月中應國內一間機構的邀請到青島,出席「首屆中國醫院管理節」,並且分享醫院的關懷文化。懷著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前去,要用普通話來分享一小時半的講座還是我的第一次。面對來自全中國共有二百多間醫院的院長和行政人員,對筆者是項新挑戰,當然又是榮幸。大會主題是:「人文關懷與全人醫治」。主辦單位是:「千嘉醫療發展機構和中國千家醫院職業化培訓組委會」。出席者對筆者提出了不少問題,尤其是醫學倫理方面的問題,如安樂死、對臨終病人的照顧等。

“我發現他們很想學習專業的技術,很想做好醫療工作,但面對的困難是:人民對醫療知識和醫療文化的水平仍然膚淺。”

我發現他們很想學習專業的技術,很想做好醫療工作,但面對的困難是:人民對醫療知識和醫療文化的水平仍然膚淺。一名院長分享,在他的醫院一位醫生未能救活一位急症的病人,整間醫院便被病人的親友、村民包圍,要求賠償,否則不讓任何人進出。這打擊了醫療人員的士氣,實在令人感到無奈與無助。

是次主辦機構的主管田小榕秘書長相當年青,並且對中國醫療發展很有承擔,他和一群中國新一代年青的同事,於過去六年,為國內的醫療機構主管層,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和指導。以下是他在開會禮致的歡迎詞:

風雨六載,中國千家醫院職業化培訓組委會,在大家的見證下,已經走過六年的歷程。回首往昔,六年歷歷在目,心中無限感慨,但更多的是驕傲與責任。
深感驕傲的,不是組委會六年來在醫療行業舉辦了多少學習班,不是幾百場次的內訓,也不是六萬人次的學員數量,而是真正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精英;倍感責任的,是要使千嘉醫療發展平台成為中國醫療行業最大的資金、管理人才、專科技術和行業信息跨地區交流和共享的平台,為更多的醫療精英提供醫院間學習交流、合作以及個人職業發展的機會。

首屆中國醫院管理節就是為醫療精英自己舉辦的節日,把醫院管理的視點轉移到人的身上,呼喚人文醫學的回歸,尋找和發現新的方向和出路。我們邀請到來自香港、台灣地區的醫院同行帶來人文管理借鑒與啟示,還有豐富的內容探討醫院文化建設、員工滿意度、乃至子女教育、投資理財、演講技巧、自我法律保護常識等等,讓大家聚首,交流信息、放鬆身心、廣交朋友,暢談所想、所感、所得,打開新的思路,獲得新的力量!

最後,祝大家在青島期間生活愉快,學有所得。

「人文關懷和全人醫治」不應只是「千嘉」的夢,也應當是中國醫療發展的夢,我們作為中國的一份子,憑著我們過去的經驗,將如何協助他們,使這夢能夢境成真呢?值得我們繼續探索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