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以至香港,都趨向發展專科,甚至副專科(Subspecialties),但「家庭醫學」卻被忽略。經歷了二十年,人們認識到家庭醫學連續性的照顧,能為社區提供最有效率,和最具成本效益的醫療保健,故此,家庭醫學才再被重視。
楊紫芝教授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休教授
基層醫生的角色
醫療的目標和目的,從個人方面看,是要為病者紓緩和消除疾病的痛苦,使病者恢復健康及正常地生活。從社會方面看,是為了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增進市民工作效率和快樂指數,與及減輕政府醫療開支。
在維持市民健康的責任上,除了政府的衛生部門之外,醫院和基層醫生(Primary Care Doctor一般稱之為私家醫生),就是最關鍵的守護者。在香港,大多數基層醫生是私營,只有60個政府門診服務是由醫管局管轄的,私人執業的基層醫生有4000多人,而在政府服務的只有200多人。
雖然公營醫院也有門診服務,但基層醫療主要仍是透過私人執業醫生負擔。因此,基層醫生可說是最前線的醫生,市民有不舒服,第一個想到的是基層醫生。他們責任重大,因為要在有限的時間,為病人作出正確的診斷,給予適當的治療,若有需要,為病者適當地轉介到專科醫生或有關的社會輔助機構,為病者提供最有效和合乎經濟原則的治療。
他們也會為病人提供疾病預防措施,如血壓、血糖、血脂等疾病的常識;又建議病人調較生活方式,避免酒煙環伴惡習,增加運動習慣,給予適當的營養訊息,以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若病者有情緒困擾,更會給予適當的輔導和轉介。他們甚至要協助防止傳染病的傳播,如肺病、水豆,甚至是Aids、SARS、禽流感等。若然基層醫生真的能夠這樣,這不但使病者身心健康,更可減輕倚賴醫院治療服務,從而減輕政府醫療的開支。因為現時一張公營醫院的病床成本是3000多元一天,但一般私家醫生的門診每次的收費只是百多2百元,專科醫生收費會比較高,但與住院相比,仍是便宜。
「家庭醫生」其實並不簡單
但為何以上所描述的「理想情況」並不常見,市民一般到私家醫生求診所得的經驗亦非如此。這正是本文希望探討的情況,也是「家庭醫學」所努力的目標。要成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要通過有關的家庭醫學院的考試和評核。在香港,香港家庭醫學院是唯一一間負責培訓家庭醫生的學院。要成為一個具有專業資格的「家庭醫生」,在港大或中大醫科畢業後,還要符合香港家庭醫學院的培訓計劃,先在認可的醫院經過兩年輪流在各專科培訓後,再用兩年參與認可的社區醫療服務培訓。四年基本家庭醫學培訓完成後,他們才有資格參加由香港家庭醫學院和澳洲全科醫學院合辦的院士評核試。若考試成功,他們才會獲頒髮香港家庭醫學院和澳洲全科醫學院士名銜。這兩個名銜均是香港醫務委員會認可的。雖然這已經非常不容易,但這仍不表示他們可以成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他們還要再參加一個為期兩年的高級培訓計劃,並通過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的評核考試,方可獲頒髮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家庭醫學)名銜,正式成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可見要成為「家庭醫生」(家庭醫學)實在殊不簡單。
家庭醫學的重要
家庭醫學的發展在全世界醫療體系中已被認為是最重要、最符合經濟效益和最有效的醫療服務。事實證明,在家庭醫學受重視的國家,如英國、澳洲,他們的醫療開支最低,而他們的健康指數亦在最高層,反觀以專科服務掛帥的美國,醫療開支卻高達整體國內生產總值(GDP)支出約15%,可以說是全球醫療支出最多的一個國家。
至於在發展中的國家,家庭醫學亦被認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角色。因為一般國民最需要的,是高質數的基層治療服務。專科醫療和昂貴的高科技醫療系統,對他們來講,反而只是輔助性的。
雖然醫生用科研態度,配合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發展,為病人作出診斷和提供治療,是必要的專業行為。但不要忘記,醫生面對的是一個有思想感情的人,我們要治療的並不只是病人器官的毛病,用冷硬的儀器為他們診斷,用藥物去驅除他們的痛苦,我們更要用心去聆聽他們的感受,用關懷的態度去理解他們的困擾,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是肉體的,亦可能是情緒的,甚至是心靈的,或是關係到生活習慣的,唯有醫生擁有解決以上問題的技能和態度才能令病人對醫生產生信任。事實上,由於病者對醫生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醫生若能多一點關注和提點病人,在治療效果上必能事半功倍,這對病人和醫生都有很大的好處和成功感。這正是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的專業所在。
忽略「家庭醫學」代價更高
香港對家庭專科醫學的忽略及輕視,可說是社會和市民的一個損失。今年是香港家庭醫學院成立30年,學院是一私人組織,專門負責香港家庭醫生培訓工作,在香港,單是私人執業的醫生差不多有5000人,但香港家庭醫學院士和澳洲全科醫學院士的醫生只有4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已考取到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的資格,成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若與全港的醫生數目相比,這無疑是不成比例。由1997年開始,醫管局開始為家庭醫學提供兩年在職專科訓練職位,家庭醫生的數字才直線上升。
既然家庭專科醫生如此重要,為何醫生和市民都如此忽視?這不得不歸咎到香港這個凡事以商業利益為優先考慮的陋習。市民求診的心態,不少都是要「多、快、好、省」(多藥、快捷、好見效、省錢),亦有不少醫生把診所當作一門生意去經營,病人就是顧客,最好多多益善,那有耐心細心慢慢的去瞭解病因病歷,詳細解釋治療方法。另一方面,病人又可真的願意付出多一點的代價(包括時間、金錢和改變自己的習慣),以換取健康?不少的病人因而小病變大病,結果花耗更多金錢,甚至挽回不了自己的健康。
家庭醫學的挑戰與期望
今天,「家庭醫學」已經被確認為一醫學專科,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旗下15個專科的其中之一,這正顯示了家庭醫學的專業性和重要性。但由於市民對家庭醫生認識不足,所以不懂得分辨普通科與專科醫生和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政府亦沒有刻意提昇家庭醫生的形象,保險公司亦沒有為家庭醫生提出更高的肯定(例如有家庭醫生診治的可減收保費),因此家庭醫生在私人執業的環境裏遇到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家庭醫生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由於要符閤家庭醫學的要求,需要用較長的時間去診斷和治療病人,以達致治療的目的。但所得的金錢回報卻遜於其他專科醫生,因此難以吸引醫生們進修成為真正的「家庭醫生」,況且現時任何醫生也可以自稱「家庭醫生」,只是不在後面加上家庭醫學專稱罷,因此一般新畢業的醫學生亦缺乏誘因去選擇家庭醫學為他們的終身事業,這是十分令人可惜。
要改變這個現象,筆者認為首先要由兩間大學開始,爭取他們提供更多資源和教學時間,使醫學生從開始就認識家庭醫學的重要性,並考慮選擇作為一個真正的家庭醫生以對社會作出貢獻。在六年家庭醫學訓練過程裏,政府應該配合並提供更佳的學習環境和投放更多的資源。此外,更要加強宣傳家庭醫生在基層治療的價值觀,用行政手段和醫療津貼使市民認識家庭醫生對他們健康的重要性。或者這可使多些年青醫生加入家庭醫生的行列,當全世界也證明家庭醫學正在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執政者還在等?而不去推動家庭醫學的發展!
*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