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信仰的知己知彼

醫療與信仰的知己知彼

 編輯室 

美國聖公會維珍尼亞神學院神學及倫理學榮休教授Rev. Dr. David Scott(大衛•史葛博士)訪港主領公開講座,得蒙接待機構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堂安排,應院牧聯會邀請在6月28日主講在職院牧研討會,講座題目為What a Christian Chaplain should Know about Faith and Medicine,由盧惠銓牧師傳譯。編輯室整理刊出,標題為編者所加。

很{高興有機會與香港的院牧們研討這個重要的課題。在院牧日的聚會中,我體會到你們面對的挑戰,就是作為基督教背景的院牧,如何在公營的醫院中持守自己的身份。這挑戰蘊含著兩種張力,一是院牧的呼召;另一是醫院對院牧的要求。

院牧要面對張力

基督的呼召,對於在不同處境服侍的牧者都是一樣的,就是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神,以及愛人如己。然而,這卻不是公營醫院對院牧的要求。公營醫院的期望是在合乎經濟效益下,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務,並能應付各樣的要求和評核。因此,醫院致力維持一個高效率,且能讓整個醫療團隊和諧合作的環境。醫院歡迎基督教或其他宗教背景的院牧參與其中,是因為他們認為院牧有助完成上述目標。可見醫院的目標和院牧的召命,原是不盡相同,但因彼此之間有重叠(儘管是些微)的地方,才使兩者有合作的關係。

院牧須知道醫院裡有不同的聲音,單在院牧團隊中,也有來自不同宗派傳統的同工。如今或是不久的將來,更有其他不同宗教背景的院牧提供同類的服務。這意味著基督教院牧不但要面對內部的差異,還要面對外在的差異。除了不同信仰背景,還有各式各樣對「心靈關顧」的理解,也是院牧要面對的另一種張力。

多元和複雜的處境

基督教院牧要面對這多元和複雜的處境,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身分,不是天主教、佛教,或其他沒有宗教背景的院牧;甚至進一步要清楚自己的宗派背景。我們既有自己的信仰和神學立場,但在自我認識和肯定之餘,亦必需了解和尊重其他不同信仰背景的院牧,甚至各專科醫護人員,以至醫院行政部門等,尋求彼此可以和諧合作的平台。

不同不等如必須對立,反而是互相配搭。如果我們只顧把自己分別出來,一味強調自己與人不同,暗示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這不但影響合作,只會令雙方感到忿怒、焦慮和疏離,繼而產生難以共存的消極思想。其實,在基督信仰裡有一個核心思想,就是神是美善的源頭,也是萬物的創造主。神不但創造萬有,且把美善分給他們。如果我們肯定了這一點,甚麼分歧都成了次要的。

明白他們的想法和背後的原因

院牧如何能與其他人建立共通點?先談病人。關心病人的靈性需要固然重要,但病人之所以進入醫院,是因他們的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他們最大的關注不是靈性需要,而是怎樣才可以康復。院牧必需明白病人冀望身體康復的渴求,並且設身處地體會病人的感受。如果病人感受不到院牧明白他們入院的原因和目的,他們之間不可能發生有意義的交談。

至於院牧怎樣才能與其他專科醫療人員合作,並且取得他們的尊重?我們必需明白西方醫學重視的是客觀證據和結果,醫護人員所受的訓練,是以人的身體結構和器官組織為依據,例如從解剖學、病理學、藥劑學等等去看一個病人患病的原因,或治療方法。因此院牧若駭然提出是其他原因(例如:罪)導致病患發生,而且有其他方法(例如:祈禱,認罪等)可以使病得醫治,他們(受西方醫學訓練的醫護人員)會認為這是缺乏客觀證據的。當然,院牧或會不同意,卻必需明白對方的想法和背後的原因。

其實他們也知道「人」

西方醫學著重救治性,東方醫學著重預防性;前者針對消除徵狀,後者重視固本培元。事實上,大部分進入醫院的病人,的確需要救治性的醫療。院牧要理解醫護人員所受的訓練,並且必需尊重這些治療方式,否則不但在關顧病人時會有所忽略,就是對醫護人員所作的貢獻亦不夠尊重,這樣又怎能算是醫療團隊中的一員呢!

其實,接受西方醫學訓練的醫護人員也知道「人」並不單只是一堆細胞,或只是由器官拼合而成,他們也相信人是有心靈需要的。現代醫療提倡「全人醫治」就是最好的說明。在醫院裡,院牧和醫生、護理人員、醫務社工,以及其他專業人士有合作機會,從而對病人有更多「動態」的了解,更能掌握病人的全人需要,而不只停留在數據或化驗結果之中,這樣的合作有助他們對院牧的「工作」有更多理解和支持。

基督教院牧雖然有自己的信念、使命和角色,但必需懂得尊重其他人,明白彼此的異同,且要更主動的尋求和他們有更好的合作,只有這樣才是合乎病人的益處,和我們被呼召到醫院服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