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一里‧世界更美

多行一里‧世界更美

專訪:博愛醫院行政總監  楊諦岡醫生

楊諦岡醫生簡歷:

  • 2001年於中文大學放射診斷學系任副顧問醫生及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 2003年轉任醫療管理職務,於醫管局總辦事處先後在法律、醫生工作改革、聯網運作及財務規劃多個部門擔任總行政經理。
  • 2012年兼任港島西聯網臨床服務計劃及瑪麗醫院重建之顧問醫生。
  • 2014年出任博愛醫院行政總監。

■:盧惠銓牧師  □:楊諦岡醫生  整理:梁婉琴

■    楊醫生本身是放射專科醫生,為何後來加入總部出任行政管理工作?

□    說回2003年,我在威爾斯醫院任放射專科醫生。當年正值沙士時期,整間醫院都如臨大敵,同事更是不分彼此,互相幫助。由於我對介入治療較為熟練,所以也派上用場。作為團隊的一員,能夠在非常時期多出一分力,實在是責無旁貸。其實沙士不單打擊前線醫護同事的士氣,對整個醫管局更是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當收到總部上級同事的電郵,邀請我到總部法律事務部幫手時,我沒有太多猶疑和考慮,便立即回覆應承。現在回想,相信除了是自己隨遇而安的性格外,也是本著「有需要就去幫忙」的做事態度,只是沒想過一去就十年了。

■    在總部十年,楊醫生曾處理許多醫務行政和優化項目,你有甚麼特別和深刻的體會?

□    在總部十年,我擔任過四個不同崗位,有涉及醫務訴訟的,也有參與醫生工作改革和聯網服務表現等項目,而最後的財務策劃則與瑪麗醫院的重建有關。曾在不同的崗位服務,讓我更加體會溝通的重要性。其實優化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因為每個持分者都有各自的關注,每個聯網都有不同的處境,所以要求改變的同時,我會盡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若發現時機尚未成熟,就不會勉強和堅持。因為我相信今日解決不到的問題,待他日某些環境或因素改變了,自然可以順利前進。辦事固然重要,但我更重視關係,所以多年來能從工作中結交不少朋友,是我感到很大的收穫。

■    去年楊醫生重回地區醫院,出任博愛醫院的行政總監。你會怎樣形容自己出任此崗位的使命?最大的挑戰又是甚麼?

□    上任後已感到同事不單工作態度認真,更是很有「心」要把服務做好。我一直都喜歡與同事有商有量,彼此互動正是我的管理文化,所以我會用「感覺十分良好」來形容現階段的心情。至於工作方面,聯網內尚有很多發展重點,除了屯門醫院手術室大樓會擴建之外;就博愛來說,需要加開大量病床應付需求,所以在人手增配和病人安全上也要小心部署;而市民期待落成的天水圍醫院,我一直也有參與規劃,預計2016年中可以從建築署收樓。由於新界西人口的增長十分迅速,為著配合市民的醫療需求,政府已在探討醫院擴建的可行性。換句話說,設施和服務的規劃仍存著不少變數,所以未來要面對的工作和挑戰仍有不少。

■    醫療資源的「供」與「求」從來都很難取得平衡,楊醫生在總部時專責財務策劃,可否也和我們分享你對醫療服務的理財理念?

□    首先要強調我並不是會計專才,所以不敢說自己有甚麼理財之道。但按過去的實際經驗,我觀察到醫管局其實也是以「應使得使」為原則。舉例有些昂貴的藥物,若臨床數據顯示有效,政府也不會吝嗇採購。現時香港的醫療開支約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百分之5.2,其中公營與私營各佔一半。

若與歐美國家比較,香港雖然在醫療開支上所佔的GDP相對較低,但若從人均壽命來看,香港卻高過它們,只僅次於日本。其實早兩年也有統計數據顯示,香港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雖然有點難以置信香港竟然是全球之冠,卻又是客觀的事實,也許這給我們啟示了效益不一定與資源或金錢成正比。其實減少患病才是長遠之策,因為若大家都能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身心都有健康,患病和住院的機會自然大大減少。所以我們仍要繼續教育市民大眾,提升照顧自己健康的意識,切實改善生活習慣。

■    訪問結束前,很想趁此機會請楊醫生對院牧服務給予一點意見和勉勵。

□    我當然對院牧服務給予肯定和欣賞,也十分認同病人除了需要得到身體的照顧,更需要心靈關懷。我知道院牧培訓了不少義工參與探訪,實在難得,只是醫院有時會進入警戒級別,難免會對服務構成影響,但畢竟這是醫院的實況,也謝謝你們的體諒和配合。其實在醫院接觸的病人,若出院後能有持續的關顧將會更加理想。我相信教會是院牧很好的資源和支援,希望有更多區內的教會能與院牧合作,在社區內接觸更多病患和康復者。我常用「多行一里、世界更美」來勉勵自己和同事,願意也與院牧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