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概念 ‧ 開放互動

實踐概念 ‧ 開放互動

專訪:葛量洪醫院及東華醫院行政總監─彭飛舟醫生

彭飛舟醫生簡歷:

  • 1994年畢業於醫學院後,便在屯門醫院內科部工作。
  • 2004年轉職到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負責醫療管理工作,工作範疇包括拓展社區服務、中醫藥發展、慢性疾病的管理和癌症治療項目等。
  • 2008年擔任了總行政經理,並帶領先導計劃,分別於五間急症醫院進行醫院認證,協助制定並發展公共及私營醫療機構的共同認證標準。在2012年後,負責醫療職系的中央臨床培訓,醫生職系的發展架構和專科人力管理等。
  • 2016年5月,成為葛量洪醫院行政總監。
  • 2017年11月,同時兼任為東華醫院行政總監。

□:盧惠銓牧師 ■:彭飛舟醫生 整理:梁婉琴

□:從醫是否彭醫生自小的志願?可否先和我們分享你的入行故事?

■:家父是一位工程師,所以他一直都鼓勵並期望我們兄弟三人當中,最少有一個他日會成為工程師。雖然我理解他的心願,可惜我並沒有做工程師的願望,反而對醫科有較大興趣,中三那年我更自發地參加了衛生署舉辦的「健康領袖」計劃,為的是想對醫科有更多認識。其實我為人偏向感性,又喜歡從事與人互動的工作,當年第一志願是醫科,第二志願是社工。最後,自己僥倖地取得符合讀醫科的分數,我便決定報讀醫學院。

□:你為何選擇老人專科?畢業後在老人科服務了十年,你的體會又是如何?

■:剛才也提過我喜歡與人接觸,所以內科也成了我的首選。年老自然更多病痛,進出醫院的不少也是老人家,他們走過人生的歲月,樂意與人分享,也喜歡別人聆聽。畢業後當了老人科醫生十年,實在得著豐富的體驗。每當憶起那些年在門診與老友記的有趣對談,仍會叫我有著會心微笑。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即使當年如何成功顯赫,或是英明神武,也難免年老衰敗,教人對生命有更深的領悟。臨床工作讓我更加體會只要有「心」,自然能夠與病人建立雙向互動。

□:2004年起你從臨床工作轉到醫管局總辦事處負責醫療管理工作,當中涉及很多社區服務範疇,後來又帶領醫院認證先導計劃。轉變的原因和過程是怎樣?從中的經驗又是如何?

■:沙士之前我仍在前線工作,當年有機會到美國接受培訓,回港後經歷了沙士一役。我和很多前線醫療人員一樣,在面對疫症時都難免感到脆弱和無奈,不過也同時觸發了我更多思考關於醫療系統的問題。剛巧當時總部招聘相關職位,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報名一試,結果被取錄了。我會形容當年自己都算「走得前」,除了中醫藥發展和社區太極班等,也要接觸和探討一些新概念如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概念不能空談,也得付諸實行,所以引入醫院認證就是要把「質素」和「安全」具體地呈現出來。接受新思維和新制度也實在需要時間,在推動的過程中讓我有寶貴的學習機會。

□:你會如何形容現階段對管理的看法?又如何實踐?

■:我認為管理並非單單由上而下,要人奉命行事;而是要帶出概念,給同事想像空間,然後鼓勵他們把概念具體化並實踐出來。其實醫療管理的應用範疇也很廣,除了涉及技術的發展,還有人的行為轉變,系統以外的醫療倫理等等,所以更需要分析和客觀地比較利弊。很多時候我認為是有利的,同事會否也認同?又或是我看到對病人帶來更大而長遠益處的,同事可能會從較短線效用出發。其實有很多意念都可以開放討論,作為管理的人更需要辨識輕重和優次,從而更有效地與同事溝通交流。

□:近兩年你先後擔任葛量洪醫院及東華醫院行政總監,你如何形容這個轉變?又如何看兩院各自的特色和未來的發展?

■:以往在總部主要涉及政策層面,而醫院管理則更直接與病人相關,甚或小至一個清晰的指示牌都可算是完善服務的管理。雖然兩間都是老牌醫院,但東華醫院是香港開埠以來歷史最悠久的醫院之一,至今已接近150年,而且仍然以贈醫施藥和服務坊眾為宗旨,是一間不可多得的社區醫院。去年剛好是葛量洪醫院60周年院慶,大家都一再懷緬昔日的輝煌歷史,包括作為第一間成功改變肺結核病療法的醫院,在世界醫療歷史上立下里程碑;還有首宗心臟移植和植入人工心臟手術,首宗肺移植手術都是在葛院進行。今年葛院將開始原址重建計劃,未來將增添一所癌症研究中心,繼續為不同年代的醫療需要發揮作用。

□:無獨有偶,葛量洪醫院也是第一間設有駐院院牧服務的公立醫院,感謝醫院讓院牧們多年來可以為病人提供心靈關顧。彭醫生對院牧服務有甚麼期望和意見?

■:我對院牧服務認識不多,但醫院重視「全人醫治」,靈性也是其中一部分。病人在住院期間能夠得到關懷絕對是正面的,而靈性也很難用科學角度去解釋及衡量。葛院和東華相對上都有較多空間和時間給院牧關心病人,但醫院也只是過渡的一站,病人最終也要離開醫院,繼續生活和工作,所以與社區接軌是十分重要的。醫院很重視不同的社區資源,且期望能更有效地運用這些資源,使病人得到全面而持久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