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盧惠銓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某天下午,電話群組傳來了一則訊息,一位同道的家人突然身故。翌日,清早醒來,開啟電話,發現好幾個來自不同群組的訊息,一則關於一位認識的慕道朋友癌症復發,已到晚期,無藥可用;另一則是一位敬愛的老師,接受完心臟手術後出現器官衰竭情況,不日後安息主懷,還有……

短短二十四小時內接二連三收到像這樣的訊息,感覺當然不太好。靜下來回想過去幾個月,原來類似的情況已出現過好幾次。今年農曆年前,有五位認識的主內肢體,他們的母親在同一周內因不同原因先後離世。一天夜深,好友來電,說母親剛中風被送入醫院,家人十分焦急,卻因著許多醫療資訊,彼此意見不一,很需要有人幫助疏理當下的處境,好作出適當的決定。隨後的日子,有自己的家人需要安排長期照護,亦有家人確診罹患頑疾。過去半年,的確有更多時間進出不同醫院探訪相識的人,感覺自己好像重返了臨床的崗位。昔日在前線服侍,病患生死本是每天都會接觸。但如今不同的是這些對象都是自己直接與間接認識的人,感覺更真,感受更深。

病患牧養是院牧的專職,近年亦努力地邁向專業;但這服侍卻不是院牧的專利。人人皆有機會遇上病患生死的處境,經驗裡已再沒有「淡」、「旺」季之分。無論你的角色是家人、朋友、同事、牧者、組長、老師抑或導師,說不定有一天你就是那位陪伴者與同行者。在香港,由公、私營醫院提供的床位數目合計只得三萬多張。最多病人匯聚的地方,不是在醫院內,而是在家中、社區、院舍,以及教會裡。好幾年前,院牧聯會曾在全港不同區域舉辦病患牧關普及教育課程,反應良好。很希望透過這些課程,裝備有心志的信徒與領袖,無論在公在私,都能成為別人的幫助。但出奇的是最後倒有不少院牧及教會牧者報名參加。

在地上,教會理應是一個懂得關顧,而且是願意踐行關顧的群體。教牧在這方面也理應是個倡議者、領導者及訓練者。正因如此,適逢今年是香港醫院院牧事工35周年慶典,籌備委員會特意選擇以教牧同道為首個慶典聚會的對象,主要是因為教牧與院牧「本是同根生」,同樣是被主呼召作牧養服侍的僕人,而多年以來醫院院牧事工的發展,地區教會與教牧都是十分關鍵的持分者,也是活現天國福音的重要夥伴。結果,倒有幾十位非教牧人士報名,卻因著對象定位及場地所限而未獲接待。但原來這普及教育的需求已十分迫切。

說回來,只因病患生死引發的心靈關顧需要,再不會是「那麼遠」,只會是「這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