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困難 堅持服侍 – 余偉剛

縱有困難 堅持服侍 – 余偉剛

 採寫:余靄明  

人類有真善美的意識有理想、有道德這也就是價值層。」《人生的意義

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 求。」《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3:13下至14

今次受訪的余牧師回望過去多年在不同地方不同性質的服侍他是怎樣找到他的人生意義從中又有何體會呢

飄流人生 安穩盼望

余牧師在廣州出生,及後隨家人來港居住了十多年。五兄弟姊妹中,他排行第四,自小已是外向型的人,例如年幼便參加朗誦比賽。後來,兩個哥哥先後被送往加拿大讀書,及後,他和弟弟亦隨父母移居加拿大。

「我在中四時在學校信主,中六後就往加拿大讀書。中四那年,我在學校佈道會聽到信息,覺得人生是無定向的,但看見基督徒因信耶穌就有盼望,所以決志信主。神雖是看不見的,但我卻感受到神所賜的平安。」

思考人生 尋找意義

余牧師在溫哥華讀書,及後到多倫多工作,並有機會參加當地一次宣教大會。「講員蔡元雲醫生向參加者發出一個挑戰:如何面對我們餘下的人生?原來我們的生命不在乎工作的本質,是在乎其意義。」原來余牧師已經不止一次思考「人生的意義」,在他大學畢業前更經歷車禍受傷甚至昏迷,醒來時,他深深感覺到他的人生是「賺了」,所以在其後三星期的休養裡,深刻體驗要珍惜及善用生命。及後在神學院一年級時經歷了一場大病,他就思考自己的人生有何意義及召命。

除了思考,余牧師透過基督教刊物讀到有關宣教士的見證,成為他的鼓勵,增添他的信心。最後,他願意憑信擺上,抱著「艱難也願意堅持」的態度,跟主腳蹤踏上全職事奉的路,在1986年回應呼召,進入神學院接受全時間服侍的裝備。他在修讀神學之時遇上他的太太,畢業後他們組織家庭,並到了加拿大一個較細小的地方去開荒植堂。五年後,他重返位於多倫多的母會服侍,亦有機會參與不同機構的青少年事工,並於2001年被按立成為牧師。

轉換場景 繼續服侍

及後,余牧師在牧者的鼓勵下,由服侍青少年轉為服侍長者。「我在加拿大一間長者中心從事院牧工作,其間更接受在職培訓,修讀臨床牧關教育課程(CPE)。」他在中心事奉了八年;後來,他認識了一位在香港作院牧的朋友。「透過朋友的介紹下,在2014年回港探親之際,認識了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簡稱那打素醫院)的湯新南院牧。當時團隊欠缺院牧,傾談之後,她將我介紹給那打素基金會總監,讓他們考慮聘請我加入團隊。」余牧師既透過家庭會議與家人商討這重大的轉變,亦等候神的開路,最終在家人的支持與神的預備下,余牧師於同年9月回港,加入那打素醫院牧院牧團隊成為主任院牧,至今已有差不多七年。

醫護病人 心靈關顧

從事電機工程出身的余牧師,加上本身的性格,自言是「管理嚴謹的人」。他相信事奉是認識自我的過程與恩賜的運用,輔以過往工作管理的經驗,成為他擔任主任院牧時建立團隊的方向與參考。到任後,他透過不同的計劃和策略,推動院牧團隊的事工改革和成長,建立團隊的精神,並聚焦於病人的心靈關顧和醫護員工關顧。

回想關顧病人的深刻場景,余牧師憶述數年前的農曆新年在大埔公路那場嚴重車禍。「因有部分傷者送來那打素醫院,我收到消息後立即趕回醫院,與當值的兩位院牧同工一起到急症室,盼能在苦難中陪伴傷者,與他們同在。我們與醫療團隊互相配搭,醫護處理傷者情況,我們就提供心靈上的支援,包括關心傷者情況,疏導傷者與家人的情緒,為他們祈禱等。」當時余牧師更將代禱的需要發送給大埔區的教會教牧知悉,他們不但以禱告支持,有教牧收到消息後亦前來醫院察看有否需要協助之處。此事之後,院牧團隊與地區教會的連繫更加強了。

另一方面,醫院內的醫護員工也是余牧師著重關顧的群體。那打素醫院本身已有員工崇拜,余牧師到任後致力推動員工聚會,計有團契、祈禱會、啟發課程(Alpha Course)等;又把握節日或不同機會,善用醫院場地的優勢,舉行其他類型聚會,接觸及關心不同院內員工。

然而,面對去年開始出現的新冠病毒病的疫情,余牧師也深深感受到,這對院牧服侍帶來很大的衝擊。在限制中,余牧師保持蒙召時的初心,面對困難,懷著願意嘗試的決心去探索服侍的可能。「我會思想服侍的目標是甚麼?在實踐福音的使命的同時,疫情之下,醫護人員更加需要得著關顧。那打素醫院有一千多位員工,如果他們得著關顧而有好的狀態和生命,那他們在醫院也會有好的服侍,惠及在醫院裡的病人。」

行將退休,回望過去的服侍,余牧師懷著「忠於所託,此生無悔」的心境。在勇於面對個人的軟弱或缺點中,他更能看見神上帝豐富盛的恩典,讓他能夠勇敢起來繼續服侍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展望退休之後,余牧師會專注靈修操練的研究與探討,願神祝福他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