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就是學

教就是學

 盧惠銓 

很懷念那些年可以專心教學的日子,但知道這並不是用來滿足自己一廂情願被需要的感覺。「教」實情就是「學」,因為教之前、教之中、教之後,我必須要學,這就是教學相長。

感恩去年夏季,主讓我有機會還了一個藏在心裡二十年的心願與許願。早前答應了一間神學院的邀請,講授普通話密集課程「病患牧養關懷導論」,對象為國內的教牧與帶職牧者。首次親身體會五天合共四十小時以普通話授課,沒有想像中那麼累,也沒想過是那麼美。總結之時,與學員們分享了自己三方面的反省:

受託的召命

回想二十年前在美國接受教會按牧,準備回家(香港)服侍的情景,在按牧邀請卡上寫了這幾句話:

昨日,忠於從上而來的呼召,遠赴重洋,接受裝備。
不日,忠於從上而來的呼召,回歸吾土,服侍吾民。
牧職,確認從父神所領受的呼召、恩賜與事奉。
按立,是滿載祝福的差遣。

那時候老外同道很清楚及肯定我的召命,藉著按立、差遣送上祝福,如今還是歷歷在目。當年決定回家,不但是看見香港的院牧事工與臨床牧關教育的發展需要,心裡惦掛的還有北望那片一望無際的牧場。深信愛世人的神,同樣愛國內的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香港很蒙福,已是現時東南亞基督教駐院院牧事工覆蓋率很高的一個地區。過去一直踏踏實實的造夢,希望教會病患牧養與醫院心靈關懷的觀念和實踐,有一天可以這片黃土裡健健康康的發芽生長。

近年,院牧聯會也曾應邀到內地提供培訓,也曾接待來港的國內群體親臨交流參訪,只是像這次比較整全、概論性的以普通話授課,我還是第一次。冀盼這次三十多位來自全國不同省市的牧者,能夠學以致用,對自己的牧者生命與病患牧養服侍帶來造就與幫助。牧者毋忘召命,且能實踐託負,實是有福。

事奉的態度

病患牧關教學對我來說不是陌生的服侍,只是全用普通話、一連五天四十小時密集式授課,卻是最大的挑戰之一。自知普通話不是母語,原以為若是實體授課,還可輔以身體語言、即場書寫來補足我有點「爛」的普通話。後來才知道同學們因疫情原故無法前來實體上課,與神學院商議後亦知道不能再延後這課程,惟有將勤補絀,盡力而為。感恩神為我預備了一位很有愛心,也很嚴格的老師,義務的花了不少時間給我導修補課,幫助我在拼音、發音及修辭方面作出改善。說實話,過程中曾有一段時間感到有點挫敗,甚至後悔天真地答應了這次「不自量力」的邀請。但想起自己曾以使徒保羅的教導多次鼓勵同工們:「因為人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8:12)感恩有聖靈的安慰,加上老師的鼓勵,她在我第一天授課前發給我一個短訊:「牧師,不要在意自己講得好不好、發音正不正,你是如此忠心、用心、盡心,主必與你同在!」就是這樣,我經歷了保羅昔日的教導,仍是如此真實!

由於神學院已有好一段時間改為網上授課,同學們也無法在原定時間親臨領取指定教科書及課前預習閱讀材料,惟有在短時間內調整課前作業設計,更換預習材料,改用在院牧聯會網站可瀏覽及下載的文章作為代替。還需要把原定實體授課的個案討論、技巧研習及其他互動參與元素作出調整,以配合網上授課的實際情況。這種應變、順變的態度與量度也是一個事奉者很重要的學習經驗。

感恩此改動並沒有對課前預習作業的質素帶來很大影響。開課前三周已如期收到接近一百份合共超過十四萬字的文字習作。欣賞同學們認真的預習與思考,從三十多個病患牧養個案反思中,感受到牧者們盡心努力「照他們所有的」去服侍,當中看見不少有血有肉、有笑有淚,觸動人心的反省。此外,院牧聯會同工們為了配合這次牧關教育服侍,早在工作安排上作出所需調整,好讓我可以在課程進行期間有足夠的休息專心授課。事奉的態度,身教遠勝言教。

寧謐的禱告

很多人喜歡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寧謐的禱告」(Serenity Prayer),特別是開首的那幾句禱文:「神啊!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能夠改變的事;賜我智慧,能辨明這兩者的差異……」是次課後作業是撰寫實踐計劃書,必須結合個人牧養神學、實況需要、事工理念與具體操作等,又是另外合共超過十多萬字的文字習作。牧者的學習是終生的,牧養的處境與場景也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但牧者的召命與心腸、身分與角色;牧養的知識與技巧、實踐與反省,皆需要持續健康地培育與修正。

雖然網課對學員互動帶來不少限制,但短短幾天,看見同工們很珍惜這個牧者的團契,分享過程笑有時、哭有時,感到被聽見、被明白、被安慰、被醫治,最重要是透過這次學習,親身經歷從神而來的牧養。最後一課的最後一句筆記:「你若不關心,管你多資深;未嘗被關心,想愛亦難行。」正好道出了許多國內牧者的心聲與體驗,或許這也是他們現時最迫切的心靈需要之一。

優質神學教育的目標,離不開主耶穌教導的生命總綱:培育與神、與自己、與別人有更美的關係。正如病患牧養關懷的總則,也是與神、與己、與人的復和。謝謝這三十多位國內「老師」,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