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長期病患者牧養關懷

疫情下的長期病患者牧養關懷

 王璇牧師 律敦治醫院院牧事工 

長期病患者不一定是長者,他們的病因可歸納為幾方面:1.與生活習慣有關。2.與成長因素有關。3.與年事漸老有關。4.與先天遺傳有關。他們所患的疾病是不能根治,需要長期服藥或依靠醫療儀器維生,是慢性疾病,期間可能引發病變及後遺症。長期病患者經常出入醫院或診所,影響生活之餘,甚或有一天會面對病情的變化及死亡威脅。

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對普羅大眾的生活足以做成極大改變,更何況是長期處於病患中的人,他們面對身、心、社、靈的處境更艱難!

  1. 身體方面:因體弱多病,身體狀況更容易受病毒感染的風險。雖然有疫苗,但會擔心虛弱的體質未必能承受疫苗可能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甚至死亡。
  2. 情緒方面:因不敢外出,長時間困在家中感到寂寞孤獨;從媒體聽到疫情擴散而感到焦慮恐慌。若是獨居的,更無人傾訴和支援。(註1)
  3. 社交方面:因受疫情影響,社區中心停辦社交活動。而入住了院舍的長期病患者,家人不能探望,導致他們無法與家人見面。
  4. 靈性方面:宗教場所停止實體聚會,信眾只能參加網上直播聚會,但對於長期病患者是一個困難,他們未必有足夠的器材,亦不懂得運用網絡平台。日子久了,內心會對神失去信心,甚至懷疑神不愛他們。

個案分享:

阿明(化名)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小巴司機,過去工作常在繁忙時間連踩多轉,為節省時間而減少飲水和上廁所,也許如此導致腎衰竭。院牧初接觸他時,他不懂如何表達內心的困擾和無奈,只能垂首嘆息!院牧唯有默默地站在床邊陪伴他片刻。

次日,院牧再探望的時候,阿明帶著失落的眼神告訴院牧,醫生建議他接受腹膜透析(俗稱洗肚),通過外科手術,將一條永久性的腹膜透析導管植入腹腔,未來日子病人能夠每天在家,自行進行四至五次洗肚。他育有兩名女兒,細女仍就讀大專,大女已畢業兩年,太太在餐廳當侍應,家中經濟大部分由他承擔。若每天洗肚數次,即是再不能做小巴司機了。院牧見他眼泛淚光,只能輕拍他肩膀說:「你不單腎臟勞損了,肩膀也承擔著重大壓力呀!」他頓時流下淚來。院牧在旁靜默讓他抒發一點點壓抑的情緒。他自言未來將會是個癈人,失去工作能力,還要在醫療上花費金錢。阿明小學時就讀基督教學校,對耶穌基督的事蹟還有點印象。院牧不能改變他患病的事實,但可恆常地去探望關懷、聆聽和陪伴,讓他的情緒得到同理回應和紓解,幫助他心靈上接觸永恆的父神,明白神會陪伴他走未來的人生路。

在臨床牧關裡,病人傾訴出來的心底話,可演繹為「心靈需要」(spiritual need),其中有五大範疇:

  • 生存的意義與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of Life)
  • 自我形像和價值(Self Image and Value)
  • 愛與相屬(Love and Belonging)(或稱愛與被愛)
  • 饒恕(Forgiveness)
  • 盼望(Hope)

阿明因為患病將會失去司機的工作,因此感到失卻自我價值,會變成「癈人」。院牧在牧關中引導他回想過去勤勞的工作,肩擔家庭和女兒們的養育經費,肯定自己是一位稱職的父親。在疫情期間,妻子和女兒們未能進入病房探望,但妻子每天黃昏在餐廳下班後,都會買外賣送來病房門外,經護士遞給他,可見夫妻的關係不錯。女兒們亦會致電鼓勵他,告訴他不要太擔心,她們會幫助家庭經濟。院牧回應他,過去他對家人的愛和付出,她們全都領會,現在輪到他去經歷她們的關愛了。他望著院牧點頭說「想不到女兒們那麼『生性』」。

院牧在第四次探訪時,他已順利完成手術。院牧跟他分享人生最需要的保障是父神,他對基督信仰沒有抗拒。院牧以父親對兒女無條件的愛為切入點,他很認同亦表示願意返教會,於是院牧轉介一位探訪義工(該義工返的教會在阿明的家附近)。阿明已出院一年多了,有跟隨義工參加教會團契,有時他太太亦陪同。因著疫情,教會需要多一位兼職清潔工人,阿明被聘請了,每天工作三小時。他很盡責地工作,牧者和信徒都稱讚他,讓他找回自我價值。再者,他確認主耶穌會引領他的前路,不會給自己太多壓力。

筆者服侍的醫院有三個長期復康病房,其中幾位病人約四十多歲,亦有六十以上,他們已經留院十多二十年,他們每天最期盼的是下午茶時間,自己坐輪椅到餐廳買外賣。無奈在疫情期間,不容許離開病房。他們久病了,過去家人也很少到訪,疫情下更不會來。院牧有時充當外賣送遞員,為叫他們不太失落。有位年老長期病患者,患有輕度認知障礙,誤以為被仔女離棄,三天不吃不喝。於是院牧聯絡患者女兒,以視像讓她們母女見面,女兒哭著請求母親定時飲食。另有一位中風的魁梧男子,睡在床上動彈不得,他七十多歲體弱的母親,冒險接種三針疫苗,為的是每周有兩次機會進到病房探望愛兒,為他擦潤膚霜和按摩。還有年老近九十歲的丈夫,站在患有肌肉無力症的太太的床邊,幫她抹臉,梳理頭髮並戴上眼鏡,遇著院牧經過,他望著病床說:「你睇吓,她仍舊如我初認識的太太。」

這些長期病患者,患上各種不治之症,一直留院,可是他們展現對生命的堅持,叫院牧們讚嘆!還有家人不離不棄的關愛,叫冰冷擠迫的病房,洋溢溫暖的光芒。在疫情下,院牧服務確實遇上困難,卻因病人和家屬的認同,鼓勵著院牧繼續投身醫療職場,好讓病人得到靈性關懷!

註1.【2020年12月16日-香港】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進行新冠肺炎疫情下首個有關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發現他們大多出現抑鬱、焦慮等精神健康徵狀。研究發現,長期病患者因新冠肺炎疫情減少外出,與外界聯繫的活動減少,令他們的精神健康出現明顯影響,超過50%長期病患者在10月疫情稍緩後仍有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徵狀,包括抑鬱徵狀(31%)、及焦慮徵狀(43%)。

參考書籍:

  1. 天安著:【長期病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10月初版。
  2. 詹姆士.沙利文著,陳玉儀譯:【傾聽】,基道文字事工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
  3. 諾拉斯科著.黎智生譯:【默觀輔導員】,陽光印刷製本廠有限公司,2013年5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