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嬌小,作風低調的李林儀娟院牧,原來是在職院牧中年資最高的「長輩」。講起歷史,她家族淵源亦別有故事。最近《明報》報導了黃大仙祠旁一個大宋朝年間的古墓,或會成為旅遊新景點。這個古墓正是黃大仙蒲崗村林氐家族的祖墳。由宋朝到今天,人間幾多番改變?然而林儀娟仍生於黃大仙,長於東頭村,信主後參加的教會就是竹園區神召會九龍城堂,可見她的遺傳基因中,就有一種持久的特質。
八○年初,林儀娟的第一個孩子才十個月大,她還在適應作母親的角色,為了協調生活與事奉,她從牧會的工作轉到聯合醫院。當時,院牧是由牧師擔任,她只是探訪幹事,除了負責文書工作,也要上病室探訪,出席基督徒團契,籌劃宗教活動。對於已經牧會三年的林儀娟,本該不會太難,但因為宗派背景和神學訓練,使她對「事奉」抱有一種執著和偏激的要求。院牧這個重視關懷、陪伴的事奉形式,加上醫院和教會的分別,初時實在不容易適應。
因為傳福音和為病人禱告求醫治,不單是神召會特別強調,更是神召神學院的重點訓練。「那時,只想要人信主並得醫治,所以很多時候也很失望。」所以初初在醫院中可說「橫衝直撞」。還幸當時的院長是巴治安醫生,他是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一位十分有愛心的基督徒,醫院中很有基督教的氣氛,院牧李鼎新牧師也給她很多教導支持,漸漸也就投入和適應了。
二十二年來,林儀娟雖然只在聯合醫院,卻也見證著院牧事工的變化。「當時基督徒團契每個禮拜都上病室傳福音,用擴音機講道和呼召。」「我們每日都會到入院登記處查看入院資料,那時入院要填寫『宗教背景』一欄,我們查過後就會去探那些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另外就是由護士轉介的病人。」「以往又沒有那麼多報告和工作紀錄要填寫,也沒有那麼多統計數字,這些都是與時俱進,但願我們的關心也是一樣。」經歷了時間的洗煉,林儀娟已經不再偏執,但那一份熱情認真卻依舊如昔。「我最大的滿足感是能與病人同行一段,二十二年來,已經有過成千上萬了。」當說到這裏,一種喜悅難掩的神態,躍現於臉。使我也想起以賽亞書五十三章那一句「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身為三子之母,照顧著家中四位男性,一份全時間的事奉工作,返家後又忙於家務,作為牧師的太太,更不能在教會中只閒坐著。「除了一般的關懷之外,我現在傳道部事奉,也教主日學、唱詩班。我的家一直沒有用家傭,都是自己動手,忙碌並不是壞事,有時因為忙碌就把煩惱也忘記了。最重要的是生活工作有目標。」事奉,不單只在工作崗位,更是活出一種生活態度。
如今三個孩子都已長大了,大兒子已大學畢業,二兒子今年升大學,小兒子也會考了。孩子們自立了,她的生活空間也多了,有閒適安靜和看書的時間。「希望有機會能在CPE方面再進修第三個unit或更多。輔導學也是我希望進修的。因為這可以對我的事奉有幫助。若時間許可,我會更多與牧師一同探訪,關懷弟兄姊妹,因為能與牧師同去,弟兄姊妹也開心,夫婦一同關心,對弟兄姊妹們好,我們也好。」誰說男人中年萬事休,女人五十是盡頭!以往因為實在忙碌而不能兼顧進修學習,如今再從頭,也不會遲。當孩了成長了,自己身上的稚氣也過去了,才是生命最美好、最自由、最有力量的時光。林儀娟在計劃她的黃金歲月呢!幸福,不是給美麗、高大、俊俏、甚或富足、有學問、有權勢的人。幸福,是賞給知足、忠誠、勤奮、謙和、持守、有愛心的人。林儀娟,她是一個幸福的人。也是一個為別人織造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