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協同效應 推動長者醫療

發揮協同效應 推動長者醫療

專訪:香港佛教醫院、聖母醫院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行政總監 劉思廷醫生

劉思廷醫生簡歷:

  • 1990年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1994年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1998年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1998年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內科院士(老人科專科)
  • 1/2018-1/2020年 出任聖母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
  • 1/2020年至今 出任香港佛教醫院、聖母醫院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醫院行政總監

盧:盧惠銓牧師  劉:劉思廷醫生 整理:余靄明

盧:劉醫生是老人科專科醫生,可否先讓我們了解,為何會選擇讀醫科並以老人科作為你的專科?你早年的工作又有哪些點滴?

劉:當我讀小學時,作文「我的志願」是希望成為警察去實踐公義;可是小學讀了一半,我就有近視,當時有近視是不能投考警察的。在屋邨長大的我,成長的過程一直被灌輸「要努力讀書,讀大學,好找工作賺錢」,所以中六高考之後才考慮報讀大學的選擇,最初選擇醫科只是因為「有收入」。

到了醫科第三年,約六十歲的媽媽中風入院,當時的我已信主,祈禱如果媽媽康復就選擇老人科,將來可幫助中風的長者。後來我在伊利沙伯醫院實習時,有志將來選擇心臟科;畢業後我在屯門醫院急症科工作了半年,其後申請該院的內科或老人科的職位。最後老人科聘請了我,一直做到現在,這似乎也是還了我當日禱告的心願。
那時在屯門醫院,老人科是新發展的獨立專科,而非隸屬內科,所以很多與內科相關的領域也要學習,例如心臟超音波,安裝心臟起搏器;另外也要學習泌尿檢查、氣管鏡、腸鏡檢查等不同專科知識和技能,以致讓長者不會因為年紀大而得不到合適的治療和做手術的機會。

盧:在多年行醫經驗中,有哪些較深刻的個案和經驗?你會如何定義「以病人為本」?在臨床上的實踐又是如何?

劉:多年前,老人科團隊幫助一位低溫症長者,團隊由一位顧問醫生帶領,和包括我在內的三位初級醫生,很記得當時連顧問醫生也親身參與,四位醫生一起合力將該長者放進暖水,成功改善其低溫症狀。此事讓我深深體會到群策群力、願意多走一步的團隊精神。我們的團隊也有願意嘗試和創新的精神,推出不同先導計劃,當成功做到之後,其他團隊也會參考或詢問我們有關做法。

作為醫生,「以病人為本」就是切身處地去思考病人最大利益,尊重病人及維護病人尊嚴。我會常常思考:現在我們與這標準相差多遠?如何達至這標準?因為診症時間有限,醫生對病人的認識也有限,所以需要跨專業團隊合作,從其專業角度去看病人,讓大家對病人的情況有較全面的認識,達至「以病人為本」。作為老人科的醫生,我們致力推動相關治療和計劃,例如成立社區老人評估小組、離院跟進等,因我們相信長者不應因其年紀而得不到治療的。

盧:不論在前線或管理層面,劉醫生一直參與長者醫療,積極推動發展院內或離院的長者醫療服務及計劃,在過程中你有何體會和啟迪?你如何看這些醫療服務的現況及發展?

劉:在管理層的鼓勵下,最近幾年我開始多些參與行政工作,也希望能藉此幫助老人科發展,例如推出晚晴照顧計劃,讓病人離世時沒那麼痛苦。現時,聖母醫院也有開設這類計劃。推動長者醫療計劃及服務的過程中,我希望讓長者得到適當的治療,最終可以康復及重返社區。若離院後需要照顧或長期治療,醫院會與社福機構合作,為長者帶來適切的照顧;當長者要面對離世的情況,作為醫療團隊,我們希望可以將病人的痛苦減至最低,能夠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盧:你從聖母醫院的工作,轉變至現在成為三院(香港佛教醫院、聖母醫院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的行政總監,你怎樣形容這三間醫院的文化?你對這三院的未來發展有何想法和願景?

劉:我看的不是各院背景的不同(分別是天主教、佛教和社福機構創辦),而是三院的理念都有一個共通點:慈悲憐憫。在這共通點的前提下,當2016年重新劃分醫院聯網的分區後,行政總監和行政事務總經理各有一位負責三院,但是護理總經理仍然分成兩位,期望長遠可以一致地由一位去管理三院的護理工作。另外,我亦推動協同效應,發揮三院各自的優勢去互相配搭發展。例如聖母醫院設有糖尿科,則可協助另外兩院的糖尿科病人。三院均設有紓緩治療,我希望可以增設一位顧問醫生去整合和協調三院的相關服務,並且將紓緩治療服務更好和更全面的推展至社區。

誠然,三院亦有各自的發展計劃。聖母醫院被納入第一個十年重建計劃,預計2022年7月會拆卸,病人會轉到香港佛教醫院和其他九龍中聯網的醫院。將來新落成的醫院,更設有天橋貫通毗鄰的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該院則納入第二個十年重建計劃。

盧:你如何看「全人醫治」與「心靈關顧」的關係?對於院牧的角色並如何能與醫療團隊有更好的配合,可否也給我們一點意見?

劉:個人認為,心靈關顧在醫療裡面是不可缺少的。據研究發現,人要「善終」,不僅是關注身體的情況,也包括人的價值與尊嚴、心靈需要等,醫生較少或未能有時間關注病人這些範疇。紓緩治療和老人科的同事一般較能體會的,因他們理解到「痛」是一個整體,身體心靈互相影響,所以心靈關顧在醫療裡是重要的。我覺得理想的情況是院牧能夠被納入醫療團隊成為一員,讓院牧更多參與病人的心靈關顧工作,因現時未被納入,認識病人的層面會有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