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惠銓 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
感謝神!自去年秋季,院牧聯會有機會復辦CPE課程,除了為在職院牧提供一個有助專業及個人成長的學習機會,同時冀望在院牧團隊中建立有助成長的朋輩群體。剛完成的在職院牧延伸課程,共有九位來自九個院舍的院牧參與,他們有不同的神學訓練背景、成長故事,以及事奉經驗。然而,由於他們全是前線院牧,這共通點不單有利課程設計,可針對他們的牧養學習需要擬定更適切的內容;此外,課程完結後,他們仍在院牧團隊中共事,可望藉此建立一個能夠實踐主愛、彼此守望,以及互相砥礪的群體。這也是CPE大部分學習活動均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原因之一。
在牧養過程中,牧者的個人質素比牧養技巧更具影響力。朋輩,是生命成長的重要鏡子,也是臨床學習方法的重要資源之一。有些學習目標,尤是關乎人際關係、與人溝通相處等課題,除閱讀相關書籍外,更需要一個彼此互信的群體作為實驗場景,讓學員能在較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學習。以下是院牧學員其中一些學習目標:
- ‧開放自己主動建立健康的朋輩關係
- ‧透過啟動與別人的談話建立人際關係
- ‧有自信地表達自己和個人感受
- ‧在緊張環境下仍可從容面對對質並澄清和表達自己的意見
- ‧有效表達異見及對質而不損害彼此關係
- ‧與對自己有成見或持不同價值觀的人建立合理的人際界線和期望
- ‧健康地用言語表達個人的感受
- ‧透過自信的表達提升與人溝通的質素
到了單元中段,學員學習以類比方式形容彼此相處的經驗。初時有些學員感到很困難,毫無頭緒,然而到了簡報之際,各人的類比均有獨到之處,且頗有啟發性,其中幾位學員這樣描述(見註,下同):
期中評估對自己和同儕是一段非凡的經驗。畢竟在眾多同儕面前接受別人對自己印象的看法,甚至批評。過程既緊張又驚喜,緊張是熱切期待同儕怎樣形容自己呢!驚喜是能接受到他們的批評與意見,甚至承認自己確實有一些缺點,……個人而言,這樣的類比練習和表達確實減少殺傷力,使自己和別人容易接納批評和讚賞,也容易察覺別人與自己的特質、長處與限制;別人的批評不是挑剔,只是提醒而已,能健康地推動個人成長。
在人物類比方面同學各有心思,將每個同學賦與一種實物的代號、名稱,各人聯想力十分豐富,當中的類比反映各人的觀察力,將幾個星期的接觸作了一個中期總結,……那天感到各人彼此揭開了一層紗,深化了彼此的關係。
週一期中評估,同學們都把學習目標評估一番,……類比也頗有趣,覺得自己突破了一點點限制,沒有問兒子,嘗試幻想,因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在很艱難的情況下完成,總覺得是事倍功半,……然而督導沒有計較我在學習上的緩慢,卻給我很多鼓勵,使我仍有勇氣的繼續前進。
其實,在自我類比的部分,愛自由與不愛約束都無問題,但因愛自由與不受管束而變得自我與偏執、變得我行我素,就是問題所在。
牧者能夠在一個互信、本著愛而彼此建立的氣氛下檢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並非理所當然的事,一個建立生命的群體需要有信任、勇氣、真誠付出,以及謙卑受教的質素才能奏效,正如其中一位學員的反省:
星期一是期中評估,同學們分別分享對各人的看法。大家都很坦誠和認真,可能大家年紀也不少,加上我們眼光也頗敏銳,雖只有幾個星期,認識和觀察也很準確。在分享中,有讚也有彈。我作院牧多年,時常聽見讚賞,特別來自家人,且得到醫護的肯定。在教會,弟兄姊妹對牧者亦很尊重。今日已很少能聽到真心又善意的批評和意見。我覺得這些對我是很重要的,有時我們作院牧愈久愈覺飄飄然,不經意地自覺是個聖人,迷失在讚賞中,故當聽到同學們的分享,覺得很舒服。
然而,醒覺及願意面對自己的缺點,是需要很大的動力與勇氣。人成長的最大障礙之一,是不察覺自己的問題;更甚者,是即使別人坦言相告,仍不承認是問題。要從察覺到承認,從承認到自省,從自省到修正,這過程很需要朋輩的鼓勵、接納與支持。好像其中幾位學員的經驗:
我在小組參與的變化發生在期中評估後,得知因「快」在人際關係上令同儕感到不舒服,這是我之前未為察覺的,經三星期消化沈澱後,除了於小組時間向各人坦誠回饋外,亦已努力調節說話之速度、態度及用詞,這除了是心態上之轉變,亦於行為上略有改變。
那天的不愉快,是因為原來自己給人的印象沒有改變,仍是靜得有點冷、不易接觸、疏離。這曾是中學時同學給我的迴響,自問已經沒有刻意作自我隔離的狀態,竟然再度出現在這個時空裏,真的不想接受。為甚麼在沒有刻意抽離的狀態下,我仍然在人際關係上流露出這種與人相處的模式,它已經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了。……我想,所指不是說我的安靜不好,不是「靜」的問題,問題出自「我不覺得自己是這樣」。大家都有這種觀察而我卻不能接受別人所看見的。同樣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的時候,「我不覺得是這樣」就變得沒有商榷餘地,沒有跟人傾談的空間和機會,予人這種「企硬」的感覺就不太好了。
左右互搏如撕殺般的心情已漸過,餘下來除了累痛之外,還有一些值得留意卻又在平日微細得令自己也不經意的地方,原來在不同群體中就會有不同的速度。過「快」會讓別人產生無形的壓迫感,至於過「慢」則使人感到不耐煩。同儕眼中的我明顯是前者,有同儕提到這不屬乎「對」與「錯」,這話確真,全在乎個人選擇的自由,但也令我想起一段經文,「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就因為上帝的說話令我對同學們產生了一份歉疚,我雖沒有刻意壓迫別人,但別人真的因我而感難受,為了回饋他們的坦誠,我也實實在在地應該向他們道歉。
有一位同學在期中評估後突然把自己抽離,令同學們大惑不解。……看見她面帶愁容,猜想她內心有苦惱的事。經過數周後,一個早上她與另一位同學彼此對話有張力,她終於在小組時間向大家剖白,表達自己要學習突破自我的個性,經歷掙扎和痛苦,以及需要時間修正,希望同學包容。這次小組的經驗雖然有些少火藥味,卻增多了彼此之間的認識。
有感在期中評估後各人關係較前親密,而且課堂上意見表達也比之前主動積極,好像彼此間多了一點明白,添了一份親切,加了一點信任,氣氛較前亦更加融洽。
經過短短十多周的群體學習,學員不單在牧養理論及技巧上有所提升,且在個人成長方面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守望相助、以愛相待的朋輩群體。課程總有一天要完結,但牧者的成長是終生的。有助成長的朋輩群體必須用心經營才能持久發揮作用,也是牧者在事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註:方格內的內容摘錄自學員的文字習作,蒙學員允准使用,為行文暢順,內容略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