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顧與自僱

自顧與自僱

 盧惠銓 

院牧有了召命,又要加上自知;有了自知,又要加上自省;有了自省,又要懂得自顧。早年坊間對院牧服務認識不多的時候,常聽見一種評語,「院牧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病人傾偈,很易做吧!」從臨床觀察來說,院牧的常規探訪確實容易予人一種「傾偈」的印象;然而,若對牧養或心靈關懷服侍有所認識及親身體驗的話,便知道優質的「傾偈」對關懷者的心力與靈力要求甚高。

近年很多人關注到社會上各階層均出現枯竭或倦怠(burn out)的現象,這可理解為一種喪失動力、感到無聊及缺少興致的心理狀態。1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借用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名句形容這現象,「中文很難找到合適的字眼,是心力交瘁?較接近的是蠟炬成灰。」2而北美與本地的院牧界亦愈來愈重視同道的心靈健康。3助人專業人士有見這潛在危機,便鼓勵同道必須學會自顧(self-care),及至關懷其他照顧者(care for the caregivers)。

對部分牧者來說,自顧有違他們對「攻克己身」和「捨己」的傳統理解,更感到與「為主燒盡」和「全然獻上」的事奉神學背道而馳。但耶穌昔日立下的榜樣,卻是作息有時。他忙於服侍之餘,也有規律地退修、獨處與禱告。真正的自顧非在於吃喝玩樂抑或靜修默想等形式,而是促成身、心、靈回復健康狀態的果效。為此牧者要懂得敏銳自己的狀態,辨明何時與怎樣進行甚麼活動,才能收自顧之效。

然而,牧者別要把自顧扭曲為投閒、懶散、卸責或「諗縮數」的借口。這樣的行徑只會把自己淪為雇工都不如。耶穌論到自己是好牧人時,曾指出雇工的問題所在,「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並不顧念羊。」(約10:12-13)

牧者必須學會自顧,才能持續提供優質的牧養。但要避免墮入自僱陷阱,兩者有時只是一線之差。雇工只顧處處圖謀一己之利,這並不是自顧,而是自私。牧者的自顧,乃是為著保育健康的生命與靈命,好承載更美的事奉。

註:
  1. 詳見https://zh.wikipedia.org/zh-hk/怠倦。
  2. 甚麼是burn out?「長時間工作,覺得很累、很憤怒、倦怠、很多牢騷、無成就感、對工作負面、情緒化、無鬥志、無信心、無動力、不斷埋怨……」,這現象由從前多發生於「對人」的服務行業,擴展到近年連「IT人」、家庭主婦,甚至管理層也出現。摘自https://arnoldii.wordpress.com/2009/08/28/13425/。
  3. 例如美國PlainViews®院牧事工電子期刊近月登出相關文獻 “Health Care Chaplains: Who Survives and Who Doesn’t? A Call for Research”;剛於今年六月舉行的第13屆院牧日,主題亦為「院牧的心靈與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