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芬 香港浸信會醫院院牧
第一次看見貝兒(化名,代表爸爸媽媽的寶貝兒)是在產房內。
那天早上,接到緊急轉介,有產婦需要心靈支援,院牧趕到產房時,聽到產婦叫喊著:「好痛呀!我不想生他出來!好痛呀!」助產藥開始發揮作用,產婦疼痛加劇,痛楚也越來越頻密!產婦卻嚷著不要生他出來,情緒激動,她的丈夫感到很無助,最後決定請麻醉師幫忙,讓太太無痛分娩……
折騰了大概三個小時,貝兒終於出來了,護士趕緊把他抱開,清潔乾淨,用毛巾包好,放在初生嬰兒盆裡。正當醫生和護士忙於替產婦進行產後護理時,院牧走到貝兒身旁,看見他安靜地躺著,長得標緻可愛,但他與眾不同,他沒有哭過一聲,也沒有絲毫氣息,一切都顯得安恬無聲……產婦嚎啕的哭聲把院牧帶回現實。「無啦!無啦!」她撫摸著腹部直嚷:「無咗啦!不要抱走他!不要抱走我的兒子!」院牧說:「他們沒有抱走他,他現在睡在那裡,等醫護幫你護理好,才抱過來給你。你想快點看兒子,那先給醫生幫你護理好吧。」她頓時安靜下來,院牧再問:「你們想抱抱貝兒嗎?」她充滿期盼地回應:「可以嗎?我好想抱抱他。」產婦的丈夫也點頭,院牧說:「當然可以,要先護理好,我會安排。」
護士把貝兒放進媽媽的懷中,她立刻停止了哭泣,深情地凝視他好一會,然後輕聲地對丈夫說:「他好靚仔,我們的兒子好靚。」貝兒爸爸無限憐愛地擁著太太和孩子,他倆輪流抱著貝兒,請院牧為他們拍照。貝兒媽媽開始溫柔地撫摸他的頭和臉頰,然後從毛巾裡掏出他的小手仔細地看,說:「他的手指很長啊!」然後她將手指放進貝兒的小掌心,好像讓他抓緊一樣。突然貝兒媽媽問:「點解呀?點解我的兒子唔識喊?點解唔可以俾佢喊下?」跟著她便嚎哭起來,貝兒爸爸也忍不住哭,之前強忍著的淚水終於缺堤而出了,他一面哭,一面安慰太太,跟著他們又再平靜下來,陶醉在與兒子共聚的時刻。貝兒的外婆、伯伯和舅父也到來看貝兒。
大概三個小時後,爸爸媽媽要跟貝兒說再見,貝兒媽媽再度崩潰下來,家人在旁不斷安慰,她突然嘔吐大作,嘔吐後身心已十分疲倦,在大家的勸解下,終於答應回病房休息。
那天是院牧第一次見貝兒,也是最後一次。
之後幾天,貝兒媽媽極度哀傷、內疚、憤怒、迷惘,甚至萌生跟貝兒一同死去的念頭。她覆述了不知多少遍:「無論中西醫都診斷我很難懷孕,好不容易才懷孕,可是在兩個月左右卻作小產,要臥床休息,雖然悶得發慌,但也只好默默忍受。當穩定下來,胃囗也恢復了,怎料又出現妊娠糖尿的狀況,為了胎兒的好處,唯有忍口戒吃喜歡的食物,嚴格限制澱粉質份量,常常吃不飽,卻不敢告訴丈夫和媽媽,怕他們擔心,幸好努力沒有白費,血糖指數終於達標,而產前檢查顯示一切正常。貝兒一天一天地成長,跟爸爸媽媽的互動也越來越多,貝兒會用腳撐我的肚皮,當爸爸隔著我的肚皮跟他說話,他會顯得很興奮、很活躍。他還會跟爸爸媽媽開玩笑,照超聲波時『故意』用手遮掩面部,使我們無法看見他的樣子,這讓我更期待他出生時看看他的樣子。我們用心地為他挑選了嬰兒床、各式衣物和用品,玩具也買了不少,在選購的過程中,都會想像穿在貝兒身上的樣子,帶給我們無限的期盼和歡樂……」出生後的貝兒卻是這樣無聲無息的,這跟他們的期盼完全不同。「早兩天產前檢查時仍然一切正常,可是不知何時貝兒便不辭而別了。我大叫不想生,因為我知道生了他出來,便意味著要失去他;我不願失去他,寧願留他在身體內,一同死去。既然要取走他,為甚麼讓我懷孕?」她又怪罪自己保護寶寶不力,說:「若及早發現寶寶不妥,到醫院剖腹生產,便能保存寶寶,他不至胎死腹中;如果早兩天檢查寶寶一切正常時,即時到院剖腹生產,一切便不同了……」
反思整個牧養過程裡,院牧適宜做的就是以同理心陪著他們,細心觀察他們當下的需要,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在適當的時候協助他們與醫護溝通,盡量滿足他們作為父母的需要。雖然孩子未生下來已經離世,但是父母仍然希望能和孩子親近,擁抱他、撫摸他、親吻他。即使他們的孩子出生時已經死亡,也不會改變他們為人父母的事實,孩子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永不磨滅的足跡。院牧絕不應試圖改變他們哀傷的實況,也不能急於調整他們哀傷的進程,更不宜衝動地為他們提供答案,只需要耐心地容許他們表達悲傷,即使他們的說話在旁人眼中是何等不合情理,仍專心的,真誠的聆聽,直到他們盡訴心中情。由於失去新生兒的父母可以接觸嬰兒的時間很短暫,院牧鼓勵他們把握時間建立珍貴回憶,包括為他們拍照留念。因為建立越多正面的回憶,有助他們日後度過哀傷。另一方面,院牧也要與醫護協調,確保讓極度傷痛的父母有足夠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決定進一步的醫療程序,例如解剖、化驗及如何處理孩子的身體等,讓他們減少遺憾。也許對貝兒的爸爸媽媽來說,陪伴和接納是當下最大的安慰。經歷生時死別的父母,很需要有人接納他們獨特之哀傷需要,提供適切的支援。院牧往往在這關鍵時刻被召喚到現場,守護哀傷的心靈,引導經歷失去新生兒的父母,能較健康地進入哀傷之旅。
- 戴勞爾‧肯寧:《做傷心人的好朋友─關懷者實用錦囊》。陳綺文譯。台中:基督中國,2003。
- 陳凱欣、田芳:《小足跡─走過流產善別路》。香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