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是學習的開始

知不足是學習的開始

 陳麗筠 伯特利神學院2018年度CPE課程學員  

從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的開學禮中,我已感受到老師們的認真,同時也感受到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學習之旅。聚會裡,院長以聖經勉勵我們;老師們分享醫院的實戰經驗;護理人員從忙碌的工作中前來暢談他們的體會,確實是個很好的開始,也提醒了自己要好好享受、好好學習。

「行動,反思,再行動」是課程的核心學習模式。坦白說,最初我在學員手冊中沒有多留意這個學習模式,後來卻在醫院實習和學院小組學習中體會到這學習模式的重要性。起初,知道要到醫院實習,心裡想這經驗當然寶貴,但在沒太多訓練及指導的情況就進入「戰場」,豈不是有點古怪嗎?怎知這個經驗更覺寶貴。讓我想起馬可福音裡,耶穌給予門徒權柄,差派他們兩個兩個出去醫病和趕鬼。可是後來遇上一個個案,不能趕出孩子身上的污鬼,門徒面對群眾的壓力,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進而經驗信仰的反思。這正正就是我的體驗。耶穌沒有責備那些門徒,而是提醒他們要緊記,服侍需要透過禱告依靠主,更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限制,要謙卑作主的用人。我很開心有這樣的體驗,也深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態度,有助我學會更多。

我會把醫院實習時遇上的困難、疑惑和迷惘帶到小組與同儕分享與討論,從中我更多了解自己、也發現自己的某些限制和情緒。縱然有時未及消化整個反省心得,但當再次回到醫院實習時,會嘗試把學到的技巧和知識應用出來,即使再遇上困難,也可再帶回小組分享和討論……藉這樣「行動,反思,再行動」的學習模式,既漸漸提升了自己的探訪技巧,也有助平衡自己在探訪時的心理起伏狀態。

我也在逐字報告中體驗這個學習模式。逐字報告雖不容易,卻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評估及反省工具。透過對話詳錄檢視自己探訪當下的表現。例如:我曾發現自己一直沿邊走,沒有進入病者的生命故事裡;也曾發現自己原來錯失良機,沒有承接病者進入他關注的主題;有時發現自己在跨欄,不知不覺間避開了某些話題。這個檢視過程幫助我更瞭解自己的缺乏、限制或進步;也看見一些以往連自己也不留意的地方。

報讀CPE除了是必修科之外,主要是為了裝備自己踏上蒙召作院牧的路。我自覺思想簡單,還以為學習一些探病技巧,憑著過往義工探訪經驗就可以循序漸進實踐召命。仔細思想,我似乎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當人自以為可以靠經驗和能力服侍,就不能謙卑學習,更看不到自己的限制和缺欠。我也終於明白前人的分享,有說CPE是另一種個人成長課程。感恩自己在入職前看見要面對及處理的兩個重要個人問題,也欣喜有機會反思自己的信仰。

在醫院實習時,我需要穿上白袍,走到床邊關心病者。病人對「穿白袍」的人似乎總是有點期望,期望聽到專業意見,期望可以出院……當病人一句「醫生您好」,我怕當我回應「我不是醫生」時他們會失望,因我還沒有看清自己在病房中的身分及與病人的關係。原來確認自己的身分是個很重要的學習。雖然這困擾了我一段日子,但感恩有督導老師和院牧幫助我認清自己也是病房中其中一個要員,是被上帝差來服侍的,與醫護人員各按其職。身分明確了,使命清晰了,我藉此為自己定位再出發而感到欣喜。

病室探訪,一切都是互動。既然是互動,就會有被影響的時候。當我每次聽到心臟病,也會想起因突發心臟病離世的奶奶,很掛念她;當我每次看到病得面容扭曲的婆婆,也會擔心母親有天是這樣,心裡很難受。現時我還未完全懂得怎樣處理,只得向上帝坦誠訴說自己的心情。醫院探訪實習讓我發現關顧病人的同時,也要處理個人的情緒,這是自己報讀CPE前沒有預期遇上的問題,相信往後要認真花點時間和功夫慢慢體味和探究。
今季在神學院剛巧修讀約伯記,看到上帝沒有直接回答約伯在爐灰中對公義的質問,也沒有解釋約伯的苦難;然而約伯卻被上帝看重,經歷被上帝聽見,上帝親自臨到一個受苦者並與他同行。約伯記讓我從醫院實習的經驗進入信仰的反思。病房裡有很多受苦者,院牧不是要給予答案,況且根本沒有這能力,甚或也不能替病人做許多事情。院牧卻可讓病人的聲音被聽見,讓病人的辛酸、委屈、難過、孤單、哀傷等感受被明白,讓病人在種種失去中仍然感到被看重、被尊重。這些反思不僅作為院牧受用,對於每位牧者也很有用。
CPE是一個很好的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透過「行動,反思,再行動」去操練牧者的探訪技巧,反思信仰,調整服侍的心態,發現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學習接受和欣賞自己,促進個人生命成長。從同儕朋輩學習中體驗彼此守望、鼓勵與扶持,提升學習動力,同行而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