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一月第五波新冠疫情猛然來襲,至今已過了半年。這波疫情不但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確診,也奪去了九千多人的生命,還有許多非新冠病患的離世者未計算在內。因受限於疫情下的謝絕及恩恤探訪措施,這半年內有不少臨終病人的家屬,沒有機會與彌留的摯親實體地見最後一面,好好道愛、道謝、道歉與道別。加上巔峰時期處理遺體的資源無法應付需求,也有不少家屬目睹摯親最後一面時,原有的面貌已變得無法辨識。這種難以療癒的哀傷,甚或創傷,恐怕是另一類長新冠後遺症候,也是不少心靈關顧者最感觸與痛心之處。
疫情前,院牧經常被召喚到臨終處境,為家屬提供心靈關顧。專職的訓練裝備院牧以較健康的信仰與態度面對人的生與死,關懷瀕死的病人及其家人,透過合宜的身體語言與接觸,發揮陪伴、安慰、扶持以及助人與主、與人、與己復和的牧養職事。而第五波疫情下,院牧主要以遙距視像方式,有時甚至是無法與逝者見面的情況下提供臨終關懷,更成為了院牧的新挑戰與新學習。
參與災難搜救的前線人員,常常見證一個情景。無論是坍塌、地震、海難或火災現場,家屬每天日以繼夜、寸步不離的守候,為的是活要見人,死要見體,那怕是難捨難離,悲痛欲絕,原來能實體見最後一面,對哀傷復元如此重要。第五波疫情下的離世處境,對生死兩者都倍添了不少傷感。正因如此,許多院牧與生命教育工作者紛紛努力,嘗試引導喪親家庭心意轉化,幫助他們從壓在心頭的千般遺憾中得以釋懷。
話說回來,醫護團隊也甚是為難。面對隱形而傳播力強的病毒威脅,更甚是當下醫療服務幾近崩潰,又怎能再騰出空間與資源像疫情緩穩時那樣體貼照顧臨終處境的家庭需要?事實上,許多家屬為搏取見摯親最後一面的機會,甘願盡早接種疫苗、按要求接受抗原檢測,並嚴格遵守防感染措施,可是基於臨床處境或種種限制,仍有不少家庭被婉拒門外,最終只能透過平板電腦的螢幕上說再見。即或安排出殯也只好選擇一切從簡,從冰冷的停屍間到高溫的火化爐,有時只是一時三刻之間的事。
每次死別,對每個喪親家庭來說都是獨特的,只此一次,無法重演。眼看醫院以外的世界,無論是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商場食肆、上班上學與表列處所等等的人流與活動情況,到底怎樣的恩恤探訪安排才算平衡?才符合防疫「比例」?很值得深思與檢討。
回到現實,縱然疫情下的臨終關懷仍像一道狹縫,院牧仍會竭盡所能,陪伴身處這狹縫中的喪親家庭走過,盼望他們能經歷從主而來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