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重溝通互信的精神科專科服務

著重溝通互信的精神科專科服務

專訪:葵涌醫院行政總監—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簡歷:

阮家興醫生於2019年獲委任醫院管理局九龍西醫院聯網服務總監(精神科)及葵涌醫院行政總監。他亦兼任九龍西醫院聯網職業安全健康委員會主席,並分別擔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199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阮醫生自1991年已致力於精神健康服務,2008年獲晉升為精神科顧問醫生,並於2016年起兼任九龍醫院副行政總監。

阮醫生同時擁有豐富的臨床及醫療管理經驗。他積極參與精神科服務的規劃和優化工作,包括在急症室引進精神科服務、防止住院病人自殺的風險管理,以及領導九龍中醫院聯網的職員緊急事故心理服務。現時他亦負責推廣九龍西醫院聯網職員和葵涌醫院病人接種預防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疫苗及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COVID-19),以保障醫療安全及公眾健康。

盧:盧惠銓牧師  阮:阮家興醫生 整理:余靄明

盧: 阮醫生是精神科專科醫生,可否先讓我們了解,為何會選擇讀醫科並以精神科作為你的專科?你的工作又有哪些點滴?

阮: 其實我不是一個很聰明伶俐的人,所以當年能夠入讀港大醫學院,我是十分珍惜的。實習時有機會接觸不同專科,曾有醫生邀請我完成實習後加入;但是我想嘗試實習時未曾接觸的專科,於是畢業後選擇了精神科。這選擇背後也有一些原因:我喜歡與人溝通,對於接觸人的工作感興趣和較有信心。誠然,精神科著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亦需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轉眼間,我在這專科工作了三十年。記得最初自己的字體被護士反映難以辨認,於是我嘗試書寫得大一點、清楚一點,這些就是溝通。作為精神科醫生,我也不時要處理家屬的疑難,例如有家屬會詢問「病人是否遇上邪靈?」我們會尊重病人及家屬有不同宗教信仰,大前提是不影響病人治療。

多年來,我接觸過許多病人,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的女士,她因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出入,是我在另一醫院的精神科門診病人。後來我調回葵涌醫院,有一天,她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由女兒推著來到葵涌醫院大堂等候我,湊巧我經過大堂碰見她們,原來該位女士只是想見我一面,跟我說一聲她已經痊癒了。我想,這是寶貴的醫患關係,我會十分珍惜。以往有時收到病人寄來感謝咭,我也必定致電病人親自道謝。

盧: 在多年行醫經驗中,有哪些較深刻的體會?你會如何定義「以病人為本」?

阮: 我曾經有機會以法醫身分參與協助一些法庭案件。記得有位被告,因妄想而傷害他人,最後被捕及面對審訊。他被判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治療期間我見到他妄想的症狀逐漸好轉,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我亦有機會以精神科醫生的身分接見那案件的受害者,當我從多角度去了解不同當事人的感受,我發覺在這事上雙方都是受害者。

個人認為,「以病人為本」不等於「病人就是最大的」,而是以其利益為本,平衡病人本身及其身邊人的需要。當然病人有其權利,但不是唯一有權利的持分者。家屬和醫療團隊的意見、公眾的期望,亦是同樣重要的。

盧: 不論在前線或管理層面,阮醫生一直積極推動各類與精神科有關的醫療計劃或服務,在過程中你有何體會和啟迪?

阮: 我覺得從事精神科醫生與行政管理都有一些共通之處,那就是需要有溝通、坦誠互信的氛圍。作為管理者,更需要的是承擔。雖然近年主要擔任管理工作,但我仍然會到門診和病房與前線同事一起處理臨床工作。另外,我亦參與精神科諮詢會診服務,到非精神科醫院診症,因為普通科病人也有精神科服務的需要。過程中,我體會到同事之間的信任十分重要,因為有時病人縱然出現精神狀況,但其身體其他狀況較適合繼續留在非精神科病房,於是我們會與該病房的同事一起承擔責任去處理病人的情況。

現時,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與世界的平均情況相若,雖然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求診人數有上升的趨勢。一個解釋是部分兒童及青少年長期被過分照顧,以致抗逆力不足;也可能是由於有更多家長願意讓子女接受治療去處理有關狀況。本人近年亦有一個觀察,就是坐在嬰兒車上的小孩年齡愈來愈大,不知各位家長有否留意?

盧: 你從葵涌醫院出身,輾轉回來出任行政總監,你怎樣形容葵涌醫院的發展與其獨特文化?醫院現正進行重建,你對其未來發展有何想法和願景?

阮: 葵涌醫院是一間精神科專科醫院,為全港四分之一人口提供公營精神科服務,以及全港三分之一人口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去年適逢葵涌醫院40周年,正值進行重建工程,盼望明年底可如期完成重建並搬入新大樓,讓資源更集中,並提供更充裕的空間和舒適的環境,讓不同年齡層而有需要的市民都獲得適切的精神科專科服務。我們亦積極安排人手,預備新大樓落成後帶來更多的服務。

盧: 你如何看「精神健康」與「心靈關顧」的關係?對於院牧的角色並如何能與醫療團隊有更好的配合,可否也給我們一點意見?

阮: 醫院尊重及欣賞不同宗教提供的心靈支援,也尊重病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讓病人在精神的病困中得著宗教上的幫助,這是提供人性化醫療服務的重要元素之一。院牧給予我的印象是正面的,他們帶著使命感為病人提供心靈支援服務,讓我感覺到他們是願意委身投入、為病人多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