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德富,八○年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後,即在母會宣道會荃灣堂所設的分堂信愛堂事奉。三年後,返回母會事奉至今。除牧會外,畢牧師參與宣道會區會事工不綴,過往主力在教育方面,現為宣道會區聯會主席。
在牧會以外,畢牧師還擔任建道神學院的院董、宣道差會的董事,其他與區聯會有關的事工,多多少少也有涉及。「現時香港的宣道會區聯會屬下有堂會約一百間,會眾約二萬多三萬人左右。小學兩間,中學一間,幼稚園九間,還有差會、書室等。」對於宣道會能一直維持健康增長,畢牧師並沒有表示「得意」,卻也沒有故作「謙虛」,只說︰「按教新的調查,香港教會近年是負增長,或是沒有太多的增長,宣道會能保持健康的增長,實在很感恩。」
然而,能在眾人皆退之中進步,感恩之外,必有原因。由神學院畢業至今,不單只在宣道會中事奉,更只忠於荃灣堂。「我事奉的原則是以呼召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為事奉必遇上難處,也會有開心和不開心的時間。在困難時,只有返回最原本的起點──呼召。否則,很難堅持。」所謂忠心,其實就是對呼召負責。畢牧師透過自己的實踐,道出這個重要的原則,實在值得所有事奉者深思。
「此外,聖潔的生活,闊大的視野和胸襟也十分重要。如今的時代,若沒有識見和深度,很難有成功的事奉;若然胸襟不廣,就難與人合作,這樣亦會成為限制。」以呼召為立足點,然後透過聖潔生活表明為神而活;強化識見與深度建立自己;擴闊胸襟與人合作。畢牧師簡單而直接的就將一個事奉人立體的勾劃出來了。言不在多,行不取易。這是「修煉」了近四份一個世紀才得來的智慧。
對於今日整體教會增長停滯,社會衝擊又多,會否像彼得的小船在風浪之中,危危乎?「按我的瞭解,如今的神學生,普遍比較成熟,以建道為例,平均年齡是三十五歲,他們大多都有學位和工作經驗。所以,我對教會的未來是樂觀的。至於教會受社會的衝擊,要不斷的回應社會議題,像23條、同性戀、賭波合法化等等。我並非認為牧者不必關心,但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專長和職事並不是參與社會活動。牧養和真理的教導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使命,不可本末倒置。如今教會亦有一些機構去研究和回應這些問題。牧者可以借重他們,以避免影響牧養工作。」畢牧師認為教會的掌舵人,若有豐富知識與經驗,並且避免不必要的闖入風浪之中,「船」就能平安前進。何況,主在船中,祂一定會保守,我們絕對不應悲觀和慌張。
教會又出錢出力參與仁濟醫院的院牧事工,並且成為事工委員會成員的教會之一。畢牧師是這樣評論今日的院牧事工。「總體來說,院牧事工的成績是不錯的,無論是聲譽和實效上,大都是好評的。然而,是否足夠?肯定是不足夠。因為據我所知,院牧的人手十分有限,要滿足要求仍是有很大距離。雖然凡事可以做得更好,但前題是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缺乏資源,空談理想和要求,是不設實際的。我以為院牧服務如今做得不錯,在得到欣賞的情況下,應該尋求教會更多的支持,才能提升服務。有些教會已經有支持,但是否可以支持更多一點呢?沒有支持的,可以加入成為支持的教會呢?若要發展,不可以依賴現有的支持,要做得更多更好,必需尋找更多支持。」畢牧師果然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一下手就能把握住最關鍵的地方。
除了發展的方向上有指點之外,對於院牧的質素和裝備,畢牧師亦提出寶貴意見。「只有合適的人,才能有合適的事奉。有人以為當院牧比牧會容易,我卻絕對不同意。牧會成功的人,不等於可以做一個好院牧,不適合做牧會的人,更不等於合適。一切要視乎你是否有呼召、恩賜、負擔。而合適的訓練也十分重要,據我知,如今的院牧都要受CPE的訓練,這也顯明他們是有裝備的。我不同意有人認為院牧是二流傳道人,相反我會認為二流傳道人絕對不應投身作院牧,因為作院牧的挑戰和壓力都不會比當傳道人小。」
畢牧師的一席話,相信對已投身或準備投身院牧行列的,都會是一種鼓勵,一份的警惕。千萬別以為在病室之中只有病人與我,好與不好也沒有人會知道。神當然是無所不知,人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由始至終,畢牧師強調的是由呼召開始,受所需要的訓練,按才幹恩賜受責任的基本理念。再一次說明,越基本的越重要。無論是教牧或是院牧,還得常常檢視自己是否在這些基礎之上開展事奉,衡量進退,因為只有合適的人,才能有合適的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