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

 盧惠銓 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 

持續進修,不但是專業人士自我提升的行動,更是專業團隊的群體行為,甚至是檢證要求。中國文化對學習的詮釋別具意思,有「學」有「習」才是學習。記得早年在香港學習時,修讀的多是西方學說及神學,想不到反而在美國進修期間,雖然每天受教於外籍前輩,他們卻鼓勵學員回到自己的文化裡去,心中反思:「難道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好東西嗎?應該不會罷!」基於這種尋根的赤子之情,開始涉足新儒家教育理論中對一個人心性轉化的思想,發現其中的教導,與臨床學習方法提倡的行動、反省、再行動,有許多思想不謀而合。1

「學」必須有「思」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新儒學者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很有意思。只是單單吸收知識、附從教誨、勤讀聖書、背誦經卷等,而不加獨立批判思考者,不會帶來有效的學習,甚至是一種浪費。相反地,只是單憑空想及個人思考而缺乏知識理論為基礎,以及與別人交流切磋者,輕則會留於表面與膚淺、自圓其說、言之無物;重則會充滿疑團、身心常感困惑疲憊,甚至把自己與別人陷於危險之中。3

聖經福音書中有不少片段,記載了耶穌如何評價法利賽人對信仰的理解與實踐。他們滿腹經綸,律例規條朗朗上口,卻缺乏信仰與生活的整合反省,只懂得死守律法,卻無法活出律法背後的真義。到了新約教會時代,聖經希伯來書的作者更加提醒我們:「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樣浸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希伯來書6:1-2)這不是說基礎教訓不重要,而是不要滿足於對這些教訓的表面認識,必須對基督道理有進深的學習與理解。

醫院院牧必須要持續進修,原因有三。第一,因為院牧的牧養不是機械性,而是處境性,院牧每天與許多生命相遇,總離不開信仰與生活的真誠對話;第二,因為醫療科技與文化的改變日新月異,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處境,許多時候並不能輕易以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來劃分;第三,醫院院牧相對於教會教牧,每天有更多機會接觸那些感到生命受威脅的牧養對象,他們多元化的靈性觀和信仰,為牧養帶來更多不可預知的挑戰。正因如此,院牧的持續進修,不單「學」,更要「思」。從這角度看,「思」可理解為反省,是指持著認真的態度,讓新的思想或經驗與既有的思想及經驗坦誠對話。

「學」必須有「習」

孔子也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樂)乎!」4在這裡,「習」可理解為溫習、複習、練習、實習等。能時常學以致用,把吸取到的新知識實踐應用出來,豈不是使人感到愉快高興的事嗎!院牧服侍很需要神學反省,而醫院就是做神學反省,以及延伸神學教育的好地方之一。院牧每天都要面對生、死,因此就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死神學,以及檢視這神學如何塑造自己的院牧服侍。所謂神學反省,是指以嚴肅及開放的態度,反覆檢視那些習以為常的信仰理念(解)及實踐方法。然而,思考過後,要在真實生活處境中應用出來,才是真正的考驗。院牧透過反省過程,不斷深化及修正個人的信仰理念,並於牧養處境中實踐出來,這才算是「學」而後「習」。5

過程中,院牧必須留心自己「深刻的第一次」,因這獨特的經驗往往會對牧者的個人信仰、牧養理念,或牧者角色帶來即時的衝擊。為此,院牧必須同時專注自己的即時反應、感受及處理方法,並反思自己為何有如此反應及回應。經過沈澱、消化及過濾後,才漸漸體會到這「第一次」的經驗到底對自己帶來甚麼改變。經驗告訴我們,即時的多屬「反應」(reaction),沈澱過後的乃屬反省(reflection),兩者常常有所不同。

牧養不單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藝術。任何一門藝術,若學習者缺乏正確的途徑與方法,而只顧盲目重複練習,結果不但學無所成,甚至會弄巧反拙,愈練愈錯而無法修正。所以,院牧的「學」與「習」,除了個人層面,也需要群體交流切磋,彼此激勵與修正,否則很容易步入「習而不思,思而不學」的陷阱裡。因著這需要,院牧聯會每月舉辦在職院牧研討會,或其他交流活動,正是為院牧持續進修而設的群體學習機會。

隨著今年初院牧聯會落實了院牧註冊計劃,專業發展委員會亦同步制定了註冊院牧持續進修指引,藉此鼓勵院牧在個人及專業質素方面持續成長,有助院牧團隊達致專業發展的長遠目標 ─ 深化專業院牧服務.提升院牧專業質素。現階段的持續進修計劃屬自願參與性質,院牧可透過多元化的認可持續進修項目完成目標,而持續進修背後的精神,不是只為了滿足進修指引定出的標準,乃是要提升個人及團隊質素,所以各類持續進修項目,必須具備「學」、「思」、「習」的元素。

現時委員會草擬的持續進修指引,乃參考其他專業組織的相關文件6,配合本地院牧團隊的發展步伐。認可的持續進修項目必須與專業院牧服務或提升院牧專業質素相關,包括參與或主領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寫作及出版、自修或個人進修,以及有助個人成長的專業諮商服務等。院牧每年必須參與不少於兩類持續進修項目,並按不同註冊類別完成既定的持續進修時數目標。

總結

「學」是「習」的基礎,「習」是「學」的表徵,「思」則乃兩者之關鍵所在。這樣,「學」而後「習」,「習」而後學,循環不息。事實上,「學」、「思」、「習」是專業人士整個成長過程中缺一不可的元素。也許昔日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可等同於今天對持續進修的一種理解。按孔子所言,這應該是一件值得喜悅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苦差。換句話說,院牧若能自發主動地、自我規管地,以及自享其樂地參與持續進修,這才合乎專業的身份與質素;院牧的持續進修,不單是個人的選取,更是群體的見證,表示我們願意離開牧養知識與經驗的開端,竭力求進,邁向更美的服侍。

註釋:
  1. LO, Wai-chuen Van. “For the Sake of Oneself”: a Dialogue on Self-Transformation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Robert Keg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upervision in 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M.A. thesis, North Carolina: Wake Forest University, 2002.
  2.  【論語】卷二《為政》。
  3. 不同學者的註釋均略有差異,本文採用的解說,取自TU, Wei-ming, Confucian Thought: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5. 及 De Bary, William Theodore.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等見解。
  4. 【論語】卷一《學而》。
  5. 見【慈聲】101期(2007年11月)《CPE探真》文章「在醫院進行的神學教育」。
  6.  參考美國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Chaplains現時沿用的持續進修指引,該組織為院牧聯會專業發展海外顧問網絡2010-2013年度組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