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聆聽‧同理體諒

互動聆聽‧同理體諒

專訪:港島東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 – 潘恩榮先生

潘恩榮先生簡歷:
  • 1984年獲香港註冊護士專業資格。84至94年分別於青山、葵涌及荔枝角醫院任職精神科護士。
  • 1994至95年於醫管局總部擔任實地研習員。 1995年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任職精神科護士長,96年擔任精神科病房經理。
  • 2007年取得澳洲蒙納什大學護理碩士學位。
  • 2014年獲委任港島東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同時擔任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護理總經理。

□:潘恩榮先生   ■:盧惠銓牧師 整理:梁婉琴

■ 潘先生,你從事護理工作已有20多年,可否先和我們分享當年為何會當上護士,而且選擇了精神科?

□ 很多人都問過我,當護士是否年少時已有的志願,我都會很坦白的回答「不是」。其實當年還在預科階段時,已憧憬著有一天考上心儀的大學和讀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怎料家庭出現了一些變化,我知道不得不面對現實,於是放下了書包。只是自己知道既沒有特別技能,又沒有社會經驗,可以選擇的職業不多。某天從報章上看到護士學校招生,心裡想既可以繼續讀書,又可以把收入幫補家計,豈不是兩全其美?至於報讀精神科,是因為當年從英文報章看到招聘廣告,只因應徵心切,還未有細心查究便去信了。直到面試當日的早上,才知道原來自己所報的是精神科。

■ 那麼當你進入精神科病房後,你的適應和體會又是如何?多年的前線護理工作,你覺得最大的滿足又是甚麼?

□ 我一開始就被派到青山醫院工作,當年的醫院設備和衛生條件實在可以用「惡劣」來形容。一個病房住上百多位病人,實在有點像「集中營」;冬天要吃「西北風」,夏天則大汗淋漓,穿在身上的制服總是濕的時候多、乾的時候少。當自己親身體驗過病房工作,就十分明白為甚麼護理界會被稱為厭惡性行業。不過,當時我的決定是,即使客觀環境如何惡劣,仍要堅持下去;而且我喜歡在規律之中加點創意,所以當年見到醫院雜草叢生,我便提議把它變為一片小菜田,同事們都一起享受耕種的樂趣和收成的喜悅。

至於工作滿足感,很多人或會認為照顧精神病患者,護理的角色只能單向,因為大部分的病人都不能「正常地」與人溝通。雖然這也是普遍的現象,但其實當中有個別的病人,他們的思緒是較為清晰的。可能我一直喜歡心理學和社會學,對人特別有興趣,所以多年來在不同醫院裡,我都喜歡觀察不同背景的病友,更樂意聆聽他們的故事。能夠與病人互動實在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 你於1995年加入東區醫院,由前線照顧病人到管理和策劃,其中最大的挑戰是甚麼?有沒有甚麼特別深刻的經歷?

□ 面對挑戰是在預料之中的,因為醫院剛開院兩年,正是開展服務的階段,而精神科部門亦是剛剛起步,實在需要時間,按部就班地發展。過程也遇到不少困難,但同事們都是齊心協力,向著同一目標進發。到了接近2000年,當看到所有精神科病房終於全面啟用,整個團隊都感到興奮。

不過,這段時間最深刻和沈重的日子,反而是接二連三地經歷了家人病患和離世。先在2000年,當年只有七歲大的女兒嚴重呼吸不適,檢查後發現原來在她的心和肺中間長了一個很大的腫瘤。後來安排了入住沙田威爾斯腫瘤科病房,接受一連串的治療。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2001年太太證實患上末期癌症,雖然努力治療,但最終也是藥石無靈。疾病的確會隨時臨到,我自己也在2002年得了一場大病。在一次例行的身體檢查中,醫生發現我的肺部有陰影,最初也以為是癌腫,後來證實只是肺癆菌,感恩經過服藥和注射治療後,身體也得康復過來。

■ 謝謝你和我們分享這些個人經歷,可以想像那段日子實在不容易,因你既要照顧家人,又要應付繁重的工作。這些經歷會否使你對生命及工作多一番體會和啟迪?

□ 當然會,正如之前所說,患病和死亡其實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而且不一定與年紀掛勾,我不僅觀察到,而且親身經驗到。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我更明白團隊精神的可貴,亦十分感謝同事的體諒和支持。其實人生都是滿有挑戰和考驗,同事和我一樣,都會遇到工作的難題,家庭的問題,甚至是種種突如其來的事情。我越來越體會,幫助同事解決問題必須由聆聽開始,就是在忙碌之中仍要騰出互動的時間,聆聽同事的心聲,看看他們的訴求。當然,作管理的也要讓同事清楚知道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但我相信先有「同理」和「體諒」,同時給予發揮的機會,並且多加鼓勵和肯定,這樣同事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進步,而且能夠對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和熱忱。

■ 東區醫院是一間有基督教背景的醫院,相信院牧服務對你來說不會陌生。可否分享一下你對院牧團隊的意見和期望?

□ 院牧們在醫院裡穿梭不同的地方,不論是病房、深切治療部、甚至是殮房,都會見到他們的踪影,所以我經常用「無處不在」來形容他們。院牧照顧病人的心靈需要,確實有助醫院實踐「全人醫治」的理念。但從工作性質而言,心靈關顧是相當人力密集的,所以我衷心希望院牧部往後能有更多資源,可以有更多全時間同工加入團隊服侍。此外,我也鼓勵持續推廣院牧服務,好讓一代又一代新加入醫院的同事也能認識心靈關顧的重要,並且更主動和院牧們配搭,讓「全人醫治、矜憫為懷」的理念可以在醫院實踐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