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經過了五百多天的新冠疫情影響,醫院上下、教會裡外已明白到院牧的實體探訪受著很大限制。無論是本地院牧業界,或是關心院牧事工的同道,都想知道這是否香港的獨特處境?世界各地的情況又如何?
一本有關教牧關懷與輔導的國際期刊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是有關院牧在新冠疫情下的服侍情況的一項國際調查1。負責進行是次調查的大學教授,去年六月透過電子平台邀請全球不同地區的在職院牧自由參與,結果收到來自30多個國家及地區合共超過1,600多位院牧的回應,當中超過80%是基督教及天主教院牧,而超過96%的回應院牧分別來自北美洲(44%)、歐洲(40%)及澳洲(12%),這參與率也顯明了以上三大地區的院牧服務發展較有穩健基礎。常言道:「知己知彼。」細閱這篇分析之後,深覺「知彼知己」,也是道理。

調查顯示,疫情帶來最大的影響是在醫院限制探訪下,院牧很難如常進行實體探訪,包括在床邊關顧臨終病人及其家屬。疫情期間,原來世界各地的院牧主要都是透過電子科技接觸確診或非確診病人,而接觸家屬的機會與人數亦大幅減少。為此,院牧們把握機遇,轉移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心靈關顧。研究學者分析過院牧在疫情下的服務經驗分享,尖銳地指出是次調查突顯了一些十分值得院牧業界迫切關注的現象。

即或院牧服務已在西方社會發展多年,疫情之下,大部分醫療機構仍沒有把心靈關顧看為「必須」(essential)的醫療服務;甚或在疫情前的常態情況下,也沒有把這範疇納入為標準的醫療服務內(Standard of Care)。為何在疫情之下心靈關顧會在醫護人員眼中看為非必要?按研究學者的推論,恐怕是因為院牧們未有或未能讓醫療管理層足夠清晰理解箇中的功能、角色、重要性與實務操作。而這種「誤解」恐怕在疫情發生前早已存在多時。

如是者,同樣值得業界深切反省的是院牧們如何在日常臨床實務與操作上清晰展示心靈關顧的功能、角色與重要性,醫護管理層與前線醫護人員如何透過現行院牧服務中看見其「必須」與「標準」。看來這是一條逆水行舟的路,恐怕不進則會「被」退!是次調查也發現,疫情衝擊下,院牧群體的自我照顧也十分重要,主要來自信仰、禱告、朋輩交流、與家人朋友分享、保持生活情趣及休息等。此外,院牧們能維繫在一個專業群體內也成為彼此重要的支援。

現時,大部分本地的院牧服務均由院外地區組織以義務性質駐院提供。也許上述的發現,放在香港醫院院牧服務的場景,更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註1: Austyn Snowden (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 “What Did Chaplains Do During Covid Pandemic?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2021, Vol.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