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牧群關愛會主席李銳民牧師
盧:盧惠銓牧師 李:李銳民牧師 整理:余靄明
盧: 李牧師可否先與我們分享一下,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可有一些較深刻的個人經歷促使你參與院牧事工,並加入事委會?
李:我在宣道會香港仔堂牧會三十多年,不時有會友向我求助,想請教牧幫忙到醫院探望患病家人。最初我以為一定要親自去探望,後來知道原來醫院裡有院牧,可以幫忙探訪患病的會友及其家人。及後,於同區牧會的湯頌年牧師接觸我(大家差不多時間開始牧會,所以彼此認識),邀請我加入事委會(前身為西南區院牧事工),當時他一邀請我,很快便答應了。另外,陳一華牧師是我的導師(宣道會華基堂),我知道陳牧師在葛量洪醫院開展院牧事工,所以我接觸及認識院牧事工已有多年。
作為牧者,在教會接觸不同年齡與背景的人,包括基層、青少年、長者等,病患者是其中重要的牧養關懷對象,包括關心病人及家屬的心情及所需資源等。個人認為,病人在醫院較容易信主,例如我爸爸一直不肯信主,結果因病住院時才肯信主,更由湯牧師為他洗禮。過去多年的服侍中,我也很經常在醫院為信主病人洗禮。
成為事委之後,我有不少機會參與關懷病人的服侍,特別是回應突發轉介個案,平均一星期有一、兩次。記得有一次,一位情緒波動的病人,表明希望我到醫院關心,於是我隨即前往回應,及後病人的心情平靜下來,連護士也表示感謝能有牧者前來幫忙安慰病人。我也曾在半夜接到緊急探訪轉介前往醫院,原來媳婦剛於加護病房離世,婆婆不肯離開現場,要等待牧師到場祈禱。
盧:作為事委會主席,你怎樣看院牧事工以及院牧的服侍?過去參與院牧事工的日子,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
李:今屆我有機會接任成為事委會主席,希望能回應院牧事工的需要,因為過往服侍的經歷裡,我看見病人的需要,也看見事工的意義。我自己是研究及推動靈修及靈性培育的牧者,所以很認同病人是有其靈性需要。另外,近年牧群關愛會都有一定的變革,目標是把院內與院外的服侍有更好的配搭,個人很認同這方向的改革與推動,相信會是未來院牧事工的趨勢,並很欣賞易博士的帶領與團隊內同工的參與。
盧: 現時的院牧事工部是一個龐大的團隊,負責八間醫院的院牧事工;你會怎樣形容事委會與前線院牧的關係?當中有何體驗及挑戰?
李: 事委會成員來自不同背景。作為牧師,我會盡量參與實務工作,例如我早前與院牧走訪過南區七間宣道會,推動及拓展事工;其他專業的事委則有其他的發揮,大家互相配搭事奉。至於院牧事工部團隊,他們組成不同小組推動不同事工,例如步行籌款、網頁更新等。事委會有智慧地去協調及推動院牧實踐院內院外服侍,並關心員工的情況,特別是疫情下的服侍情況。面對近幾年的經濟環境,事委會也需要有智慧去檢視團隊的財政需要,雖然環境艱難,但仍憑信心仰望上帝。
盧:李牧師也是堂會的牧者,你如何看院牧事工與教會的關係?如何推動堂會以及弟兄姊妹參與及支持院牧事工?
李:首先,教牧要參與和認同院牧事工。教牧牧養的對象包括病人,需要院牧提供資源協助。特別這兩年,在疫情下教牧不能前往醫院探訪,就會請院牧協助;不僅是區內醫院,跨區的醫院也可能涉及,教牧可透過院牧了解其他醫院的情況。最近有病人需要接受洗禮,也需要院牧的協助。
教牧也要讓會友知道院牧的重要。當關心的病人出院後,我們也要關心那些照顧病者的人(care the carer),了解他們需要的資源、心情與面對的壓力等,讓他們得到支援,實踐無牆化的牧養關顧。院牧亦會被邀請到教會主領課程,例如我所屬的教會最近邀請院牧跟長者分享生死教育課題,都是很有意義的夥伴關係。
院牧也走訪不同教會,透過不同渠道訓練義工,並與教牧同工分享。最近南區有一間教會的新任傳道負責長者事工,表示很開心也很欣賞牧群團隊的到訪及提供相關的知識和資源,認為很需要有院牧為教會提供訓練和分享。為配合院內院外的院牧服侍,牧群團隊更增設協調幹事一職,可望將社工與院牧的服侍經驗協作與結合起來,讓院內與院外的服侍能更有效地發揮,持續地關心和支援病人及家屬。
盧:可否給院牧團隊欣賞和勉勵的話?對未來的院牧事工又有甚麼期許?
李:這兩年多的疫情期間,院牧服侍的挑戰實在極大,欣賞院牧同工願意面對這樣的挑戰,以及持守從神而來的異象與使命,願意委身於現時具挑戰與限制的服侍。例如院牧經常要協助家屬聯絡醫護查詢探訪的安排。院牧在服侍之餘,也有自身的靈性需要,作為牧者的我也很關心同工這方面的情況,給予靈性上的關顧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