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教會支持   區內院牧事工

地區教會支持 區內院牧事工

專訪:東區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副主席 – 董美琴牧師

盧:盧惠銓牧師 董:董美琴牧師  整理:余靄明

盧:董牧師可否先與我們分享一下,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可有一些較深刻的個人經歷促使你參與院牧事工,並加入事委會?

董: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聚會,當時陳一華牧師開展醫院院牧事工。我記得當時曾到葛量洪醫院當義工探訪;有一次,我被病房內一位伯伯責罵,大概是他不願接受探訪;回家後再想起這事,不但沒有打擊我的心志,反而更堅持為他祈禱,希望可以再去探望他。

後來我蒙召全職事奉,並在1989年來到中華基督教會柴灣堂作傳道人;那時,東區醫院正在興建中。那年代,區內有「柴灣教牧同工團契」,每月一次聚會,我們成立了一個小組,一起商議東區醫院落成後的院牧事工應如何進行。及後,由於當時預見新醫院落成後十分欠缺醫護人員,政府建議把原於港島般含道的那打素醫院整個團隊搬到落成後的東區醫院工作,團隊內亦包括院牧。因此,初期分別由兩個不同組織提供院牧服務;後來為著更有效地發展及管理,於一個合適時候便把兩者合併起來。東區醫院因著那打素基金會的背景,所以院內有濃厚的基督教氣氛,例如很早開始院內已有聖誕節報佳音。

盧:作為事委會副主席,你怎樣看院牧事工以及院牧的服侍?過去參與院牧事工的日子,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

董:在醫院裡,病人可能每隔幾天就會出院或轉病房,不斷變更,但醫護是長時間留在醫院工作,若更善用院內已有的基督教氛圍,藉此能夠更多牧養醫護人員,為他們的心靈帶來正面影響的話,相信這對病人也有裨益。因為現時醫護的工作量很大,如果院牧能成為醫護的支援,這對他們會帶來一定的幫助。

因著個人喜歡和有志關懷他人,我更曾經修讀一個單元的臨床牧關教育課程(CPE)。作為學員在醫院實習時,我曾探望過兩位病人是印象較深刻的。一位是菲籍傭工,她因肺病入院,探望時向我表示十分渴望想飲奶茶,於是我到醫院飯堂買給她;雖然後來督導就我這舉動給了我提點,但至今我對此事仍印象深刻。也許這是我的牧者心腸,平常也樂意回應弟兄姊妹的需要。另一位是痛症科病人,當年我曾跟隨一位老師學習過一些幫助紓緩焦慮情緒的技巧,於是嘗試學以致用去幫助這病人,最終令她願意接受進入手術室打深層次止痛針,醫護們見證這過程也覺得十分神奇。記得當年實習的時候,穿著實習院牧袍、掛著名牌,可以很方便地進出病房探望病人,病人也很樂意接受探訪。

數年前,我有幾次機會探訪舂坎角慈氏護養院,負責講道及施聖餐;印象深刻,那裡的病人很多都因受著身體情況影響,活動及溝通的能力受到限制,屬長期療養性質,甚至有部分院友終日臥病在床。當時有一位義務院牧很用心探訪病人,並記得各人的情況,我對他的服侍印象很深,更體會「神愛世人」這句經文,無論病患如何影響人的身體,神都會愛這些病人。

盧:你如何看「事委」這角色與功能?你會怎樣形容事委會與前線院牧的關係?當中有何體會及挑戰?

董: 開院初期,因著組織及管理上的需要,事委較多參與院牧團隊服侍的情況,更會回應同工提出的一些即時需要,有時我更以事委身分親自到東區醫院與院牧見面。感謝神,隨著林偉廉牧師上任東區醫院主任院牧,團隊及事工的發展越趨穩定與成熟。

我看著團隊多年來的變化,有些院牧服侍了十多年就退休,有的則服侍多年後因移民或種種原因而離任。主任院牧亦不易為,需參與醫院管理層的會議,既要有牧養方面的經驗,也要有良好的雙語溝通能力。事委會將屆退休之年,現在物色接班人亦不容易。

盧:董牧師也是堂會的牧者,你如何看院牧事工與教會的關係?如何推動堂會以及弟兄姊妹參與及支持院牧事工?

董:我個人比較內向,作為地區教會的教牧,我只能集中關注柴灣區內和所屬宗派的事情。醫院這禾場十分大,若只靠義工的服侍很有限,所以有專責於醫院服侍的專業院牧十分重要。若有會友在醫院,我們也可以請院牧幫手探望。

因東區醫院與本堂毗鄰,所以醫院內的服侍也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事情。教會除了奉獻支持該院院牧事工,我亦鼓勵弟兄姊妹參加醫院探訪、院牧探訪義工訓練等。我更會帶領弟兄姊妹去醫院佈佳音,又會帶他們參與步行籌款,甚至把籌得的款項捐予其他有需要的院牧團隊。疫情前,有幾位曾受義工訓練的姊妹會每週一、兩次於放工後到醫院探訪,十分殷勤於這服侍。隨著疫情出現,探訪受限制,現在義工仍未能實體探訪。另外,因教會的人事更替,所以新任教牧同工亦需時適應堂會的情況,之後才能較多關心及參與院牧事工。

盧:可否給院牧團隊欣賞和勉勵的話?對未來的院牧事工又有甚麼期許?

董:作為事委,感恩仍然見到有一些新同工加入成為院牧(可是團隊內缺乏男院牧),希望他們能有事奉的心志,對病人願意關心,積極投身,視之為有意義的服侍。至於院牧界,個人欣賞陳一華牧師的帶領、後人的繼承,這些對院牧界都是重要的。相信退休潮和社會環境對院牧界也有影響,如何尋覓院牧、事委的接班人,也需要神的感召及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