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癌症手術:是危還是機?

面對癌症手術:是危還是機?

 周愛弟院牧  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要接受手術的病人定性為危機個案,因為他們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且要承受手術帶來的不同風險與後遺症。

喉癌、口腔癌、腮腺癌、口水腺癌、舌癌、甲狀腺癌及鼻咽癌的病人,一般會統稱為「頭頸癌」,這類病人除了要接受一般清除腫瘤的手術外,有時甚至要接受皮瓣移稙手術1 ,因此,病人可能要面對多次手術,會出現多個傷口,是「非一般」、「非一次性」的手術。透過今次個案,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這類病人的需要,以及院牧如何介入和牧養。

喉癌復發 情緒不穩拒手術

病人阿實(化名)是一位80歲的伯伯,早在1994年已確診早期喉癌。當時經過化療、電療後已康復,並在一年後繼續廚師的工作。直至今年3月,不幸發現喉癌復發,因腫瘤影響呼吸,需要即時接受「開氣管造口」的緊急手術,亦已於6月完成清除腫瘤及皮瓣移植手術。但是,不幸地第一次皮瓣移植手術未能達到預期果效,當醫生告知阿實需要進行第二次皮瓣移植手術時,阿實突然出現負面情緒,想放棄自己,拒絕再接受手術。護士急召太太到病房協助說服阿實,但他始終堅持不再做手術。護士因為已安排翌日的緊急手術,心中為病人焦急,於是急忙聯絡院牧,希望院牧能紓緩病人情緒和了解病人放棄手術的原因。就是這樣,院牧接過了這危機個案,並第一次接觸阿實。

初次探訪 家屬信任吐心聲

當進入病房,剛巧太太尚未離開,院牧把握機會關心太太,亦希望透過單獨與她面談而更多認識和了解阿實。過程中,院牧初步了解阿實過去的病史、現在病情的進展、與家人的關係及其支援情況。太太亦坦誠地向院牧傾心吐意,表示上次丈夫做手術前,她已擔心得徹夜難眠;而早於三個月前,她已辭去工作,專心照顧阿實。現在,她擔心丈夫要再次面對手術。

其後,太太亦道出夫婦關係多年來的「一根刺」。原來阿實在25歲時往汶萊當廚師,婚後只是一年回港一次,夫妻二人聚少離多,直至兒子十多歲時,在夫妻一次吵架中,太太才知道丈夫一直懷疑兒子不是他親生的,令她心中感到相當委屈,並曾向兒子提出驗DNA,但遭兒子拒絕;她也曾想過離婚,但眼見丈夫年老且患病,於心不忍,加上自己「從一而終」的信念,就一直強忍至今。院牧聆聽、同理太太過去縱然經歷艱難,但仍然不離不棄地照顧、愛護丈夫,院牧肯定太太對家庭的付出和愛,亦衷心欣賞她的堅忍和善良。

了解癥結 讓病人釋除疑慮

接著,院牧陪同太太一起探訪、關懷阿實。在自我介紹後,院牧讓他知道,剛才從其太太口中得知他的患病過程,同理他在這個病中已吃過不少苦頭,特別在加護病房,好不容易才走到這一步。阿實開始流淚,寫道:「當初並不知道手術會這樣辛苦、這樣痛,要抽痰是最辛苦,又不知道手術後不能吃……」院牧聆聽、同理他患病的痛苦、治療的艱辛和當中的折騰。

待阿實抒發心情後,院牧就探究阿實為何拒絕手術。他有點激動地在白牌上寫上:「重頭做一次手術,很辛苦,不做。」原來阿實誤以為是重做之前的手術,於是院牧再向站在旁的太太澄清,今次阿實再做的是皮瓣移植手術,因首次移植的皮瓣未能正常生長,故需要再做第二次的皮瓣移植手術。院牧鼓勵阿實再向醫護了解是次手術的詳情,他聽後恍然明白,最終接受第二次手術,之後順利出院。因此,院牧發現要探究病人如何理解面前的手術是相當重要的。

關懷靈性 分享永恆的盼望

但世事不似預期,阿實出院兩日後再次入院,原來今次他需要接受第三次皮瓣移植手術,因此他的情緒再度爆發。由於院牧已跟阿實建立了信任關係,今次再相遇,阿實很快就落淚,並寫道:「做人真化學!」面對脆弱、不能掌控、不確定的人生,人可以如何繼續走下去?

「究竟明天如何?」是阿實心底的問題,院牧在探究他靈性的需要後,便開始與他分享福音。原來當年阿實在汶萊工作時,亦曾接觸福音,對基督教信仰亦開放,院牧讓他知道,主耶穌來到世間,是要釋放人對死亡的恐懼,並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祂是勝過死亡而復活的主,很樂意與我們同行這人生路。感恩阿實回應寫道:「真誠相信耶穌」、「不怕面對明天的手術」、「耶穌給我有份平安在裡面」;及後,阿實更傳訊息給太太,寫道:「我現在好開心,因耶穌賜平安!」

終於,阿實在第三次的皮瓣移植手術後康復出院,且透過太太主動通知院牧,他希望在「新聲會」學習用發聲器說話,之後會聯絡院牧,願意日後上教會。

危中有機 牧關挑戰與機遇

由於阿實的腫瘤接近聲帶,早前已切除部分聲帶組織,並因有「開氣管造口」而短期未能發聲,只能以文字溝通;加上病人在喉癌手術後,會有很多痰及唾液等分泌物流出,需要忙於處理和清潔,所以較難進深探究病人的內心世界。因此,若要關懷這類頭頸癌手術的病人,最好能把握在手術前關懷和介入,效果會較為理想。

另一方面,雖然阿實不幸地需要面對接二連三的皮瓣移植手術,陷入「危機」之中,但成為院牧接觸太太的機會,能夠得悉一直在破壞他們婚姻關係的「一根刺」。院牧在這次與阿實相遇的機遇中,他不但因信耶穌得著新生命,無需再活在未知的將來和恐懼中;他更與太太重建復和的關係,除掉這一根破壞他們多年關係的刺。猶記得在另一次探訪中再巧遇太太,院牧引導阿實向太太表達心聲,他寫道:「世界第一的好太太。」及後,太太興奮地告知院牧,阿實發短訊向她道歉,太太慨嘆:「如果能早數十年認識院牧就好了!」院牧回應:「能與主耶穌相遇才是最重要,是耶穌改變了他。」

一如關瑞文博士在《危機中見盼望》一書中提及:「有危必有機!」這是危機牧養輔導的基本信念。因此,關博士提醒我們:「危機輔導最終的任務不單是協助身陷危機的人脫危,更是要與他一同把握這機會,探索生命的問題,與他同行尋找上帝,讓他的生命終於可紮根在上帝的應許裡,以致成為一個有盼望的人。」 2

院牧自小因病經常進出醫院,目睹身旁的院友會突然離世,自己亦經歷過兩次死亡的邊緣,深感生命的脆弱和限制。但奇妙的主卻又讓院牧在醫院中與祂相遇並信靠祂,從而扭轉生命,經歷祂豐盛的人生。在人生的危機中,總有上帝的美意來成就每個人豐盛的生命。

1 皮瓣移植手術:將病患者身上某一部分的組織,連同其供應組織的血管一起取下,再將此游離皮瓣轉移至身上需要重建的部位,透過顯微手術將血管吻合使皮瓣可以得到血液供應。如皮瓣血液循環嚴重不足時可能會完全壞死,便需要完全移除後再重做。(http://cancer.foodcare.com.tw/teacher.aspx?article=737)
2 關瑞文:《危機中見盼望》。香港:基督教文藝,2010。頁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