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雯院牧去年一月開始在北大嶼山醫院服侍,「開荒」之忙實在可以想像。所以約她做訪問時也擔心會否令她百上加斤。但楊院牧爽快地應承,並且興奮的說剛完成第一屆周年大會,正是感恩和分享的時候。
自小就容易感到滿足
楊院牧是家中的「大家姐」,又是父母兩個家族的第一個小寶寶,所以當年實在是萬千寵愛在一身。長輩們都十分愛錫她,即使有兩位妹妹,她仍然是焦點所在。不過,當弟弟出世後,情況就不再一樣了。「整個家族的視線轉移到弟弟身上,長輩們都買很多東西給他,他也就成為了家中的新寵兒。即使之後再有一個妹妹出世,也不及弟弟多人愛錫」。楊院牧邊說邊笑,當年的酸溜溜,相信已隨年月溜走。
雖然好像失寵了,不過在長輩心目中,她仍是位乖乖的大孫女,因為兒時還有祖母、叔叔和姑姐同住,一家十口,熱鬧之餘,她更要幫媽媽照顧弟妹和做家務。父親當年任職巴士司機,收入也算穩定,不過要養活一家,擔子也絕對不輕。楊院牧形容童年的生活簡單但開心,「父母沒有給我們壓力,反而喜歡讓子女自由發揮,而我又不是喜歡尋夢的人,所以自小就容易感到滿足,總覺得平平凡凡、踏踏實實就好了。」
雖然喜歡平淡,但小學時楊院牧已學習面對轉變。唸小四時,她們一家七口由土瓜灣搬到沙田居住。雖然房子大了,空間也多了,她卻不喜歡那份陌生感,因為左鄰右里她都不認識,更再沒有從前經常和她一起玩耍的哥哥姐姐。不過,更大的適應還不是住屋,而是讀書。「沒想過遭邨內的學校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最後要去到跨屋邨的小學叩門,才找到學校收留自己。」當年的感覺實在並不好受,但後來楊院牧才體會到,原來這也是天父美好的安排。
選上了最好的福分
這是因為她在跨屋邨所就讀的正是一所基督教小學,而且在學校裡遇上很好的基督徒老師,不但有教學熱誠,而且熱心傳福音,楊院牧也就在小學六年級的畢業營決志信主了,並開始參加教會。在學業上,她的成績比之前突飛猛進,於是被派到第一成績組別的中學。只是,入讀後發覺十分吃力,甚至由小學的頭十名跌落最後十名。「中學階段經驗到的就是連番挫敗,無論如何努力追趕,只覺徒勞無功。」學業成績固然不理想,但信仰就更是停滯不前,因為那段日子靈性十分低沉,她甚至沒有踏足教會。
最後楊院牧選擇重讀中五,但不是在原校,而是回到所住屋邨的一所中學。雖然程度相對低很多,但她反而重拾對學習的信心,順利升讀預科的同時,更被兩位基督徒老師的生命見證所激勵,重新投入教會,並在中六受浸,加入了門諾會。之後過著穩定的教會生活,又學習事奉。楊院牧感恩自己能認識耶穌,選上了最好的福分,更找到了人生追尋的方向。「從小就不渴望追求甚麼個人的成就,反而希望能夠造福他人,使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是神給她的呼召
早在唸中五時,楊院牧已有服務他人的心志,而且和醫院有關。當年她的祖母病了,在伊利沙伯醫院住了三個星期,祖母說她年紀輕,由長輩探望就好了。想念著祖母,更想到留院病人的孤單,於是那年暑假她走到威爾斯醫院自動請纓探望病人,最後當然是吃了閉門羹。預科之後她修讀了兩年制社工文憑,一心想做青少年工作,神卻安排了她服侍長者。「不少老人家因身體衰弱和生病,都要在醫院終老。我心裡常常掛念著他們。還有更深的體會是他們離世後靈魂能否得救?」
原來這不僅是一個負擔,更是神給她的呼召。2002年她入讀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在教會實習時發現自己尤其喜歡關顧服侍,「在醫院探望會友時,我也會留意其他病人,更會主動關心!」神學畢業前半年,她有機會在醫院當實習院牧,探訪的恩賜再被認定。畢業後她報讀浸信會醫院CPE暑期密集課程,然後再讀一年制駐院課程。之後,她便踏上了院牧事奉的道路。
從安舒區走進陌生之地
屈指一算,楊院牧投身院牧行列將近10年。神先讓她在浸會醫院服侍,因著那裡資源相對上較多,她可以專注裝備自己,亦有機會參與一些創新的事工。之後有三年時間在仁濟醫院,「感恩在缺乏中,神讓我更懂得仰望和倚靠祂的供應,更透過接觸義工和教會操練我的信心。」原來在不同的醫院,神早已給她不同的學習。
楊院牧形容自己信心微小、害怕轉變,所以每次心裡所領受的,她都像基甸一樣,要再三求神賜下印證。走進北大,對她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就在某天獨自前往視察工場之際,腦海中浮現了這樣的一幕。「原來十年前當自己還是神學生時,和同學上歷奇訓練正到過這裡,並為這個社區祈禱,當時還未知道面前的荒地會成為現在的北大嶼山醫院,更沒想過十年後神要我在服侍中經驗歷奇。」認真尋求,願意順服,楊院牧從安舒區走進陌生的環境。
挑戰越多,恩典就越大,「在院牧室創刊通訊中,我所分享的每一個『第一次』都見證著神的恩典,特別感恩五間事委教會與我並肩同行。開荒的路確不易走,但神的恩手必帶領我前行。」楊院牧經歷了充實又忙碌的一年,由床邊關懷到凝聚義工,由事工策劃到行政庶務,她都是親力親為,一手包辦。她知道現在只是開始,還要走的路甚遠,所以她最渴想的還不是休息,而是她每年都會為自己安排的退修和安靜,因她知道需要從神而來的能力,才能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