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台灣體驗學習團反省‧報告

院牧台灣體驗學習團反省‧報告

 編輯室 

2011年4月1-5日,院牧聯會組團赴台灣考察學習,藉以豐富院牧們對生命課題的思考,以及探索更多心靈關顧的知識。一行32人,除院牧聯會3位 同工,團員分別來自13間醫院。行程第一站為國立台灣護理健康大學,主要是認識生命教育的課題和參觀悲傷療癒花園(癒花園);第二站是馬偕紀念醫院,這是 台灣基督教院牧服務最具歷史與規模的醫院;第三站是參觀台北的世界宗教博物館,這館的特色是宗教互融並強調生命醒覺,參觀的目的在於了解台灣的宗教思維與 生命教育如何結合;第四站遠赴花蓮,參觀慈濟大學醫學院、慈濟醫院和了解大體老師的理念與推行。4月12日在職院牧研討會,參加的團友以分組匯報方式,將 觀察與反省作出報告,編輯室整理刊出,與讀者分享。

第一站

第一站:國立台灣護理健康大學及癒花園

分別由吳庶深教授和林綺雲院長(癒花園創建人)作專題分享。吳教授是以個人生命的醒覺談到生命的有限性和豐富性。他的講課特色是以自己的經歷轉變成為教材的一部份,使他教授的「生命教育」增加了吸引力和可信性,這一點值得借鏡。

此外吳教授透過電影《玩轉生前事》進行生命教育,非常有創意。原來他在大學也開創了一科「如何用電影作生命教育」。另外吳教授又用金錢的概念,把原來難以衡量的「關係」、「愛」等量度出來。他舉出一個例子:一位上司因為擁抱了一位女同事,被告到法院,判罰了若干的錢。吳教授就把罰款除以擁抱的次數,得出每次擁抱要多少錢。然後指出我們每次抱抱自己愛人的時候,不用花錢,豈不就等如賺了或省了錢﹗這的確夠創意,也能幫助人更容易明白原來關係也可以量度的。

吳教授講授生命教育的重點是指出要敏感生命,明白自己以及他人;要懂得衡量關係與生命的價值;要為自己的生命掌權,明白要為生命作出選擇。此外,他指出衡量生命(活得)是否有價值,第一是,自己是否喜悅?第二是,是否使他人喜悅?經此一課,我們明白生命教育是要回歸到最簡單,但這也是最困難的。

接下來是林綺雲院長分享悲傷輔導和介紹癒花園。作為院牧的當然重視生命發展與成全,但如何處理悲傷,特別是一些深刻的創傷,也是我們的關注。林院長講解了悲傷輔導的四大任務:一是接受失落的事實;二是經驗悲傷的痛苦;三是重新適應新環境;四是重建新關係再出發。而幫助一個求助者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就要他/她:承認失落;與痛苦相遇(feel the feeling);找到內在新的平衡;探索生命的假設,再確立生命的意義;嘗試改變,重建新生活。而寬恕與和解更是其中一個最關鍵部份。癒花園的設計,正包含這些元素與目的。

從課室出來,我們進入癒花園,由眼淚池開始,一條長長的步道,中間有自我照顧區、砂坑、家庭追思丘、和解花園區以及心願池。癒花園利用了自然環境和空間,讓哀傷者可以更容易釋放和處理內心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要讓哀傷者能夠為人生許下一個新心願,並且再出發。能夠利用環境和空間作悲傷輔導,是我們所欣賞、所羨慕,所期盼的。

(匯報團友:羅文浩、張堅愛、王璇、許配靈、溫淑儀、樊麗蓮)

第二站

第三站

第四站

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