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教會是因為內地信徒遷港而成立。就如潮語教會、客家話的教會、國語教會、海南話的教會等等。閩南堂顧名思義,當然就是為操閩南語(福建話)的信徒和群體而設的教會。一般而言,方言教會對「同聲同氣」的人有吸引力,但對不通其音的人,方言教會則成為阻力。
本身不是閩南人的蔡緯明弟兄,因為太太是閩南堂的姊妹而轉了入閩南堂,且成了第一代加入院牧事工的堂代表。他見證了教會近年的成長,更身體力行的參與「憫人不倦」的服侍工作。
「香港的閩南語教會不多,只有十間左右。但原來居住香港的閩南人(福建),總數有近一百萬之多。所以,閩南教會的福音對象可以說是多不勝數的。」經蔡弟兄一說,才知道原來福建人在香港是如此人強馬壯。「其實我們的教會除了閩南話之外,也開始了早堂的廣東話崇拜,好照顧本地人和年青的一代。但由於講閩南話的人並不少,教會保留閩南話的特色是有實際需要,而不只是維持傳統。」作為一位「外人」,蔡弟兄反而體會方言教會其實有她獨特的角色。
教會在跑馬地立址,信徒之中當然不乏中產份子,因此,七、八十年代的移民潮,亦對教會做成困擾,因為不少骨幹的和剛剛培育成材的,都移民外國去了。「但是教會並沒有收縮事工,大家都努力去維持教會的發展。所以,雖然不斷有人移民,但教會的人數卻變化不大,這也看見佈道的成績。九一年,陳一華牧師(院牧聯會首任總幹事)到閩南堂分享院牧事工,當時的堂主任李仰安牧師就馬上回應,加入了籌組港島區私立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我就是那時李牧師「派」去的,一做十二年。」蔡弟兄對教會可以在「困難」之中,仍然有憫人之心感到欣慰。
「其實,在一九七九年,閩南堂已經成立了差傳部,如今支持的機構大約有十個;除了港島區私立醫院院牧事工之外,還有神學院、福音機構、差會等。每年的經費大約五、六十萬。」一間只有二百多人的教會,竟然能持之以恆的每年奉獻五、六十萬作對外支持,實在難得。耶穌說:人的財寶在那裏,心也在那裏。這話正好顯示了閩南堂雖然是一間方言教會,但卻是一間大方的教會。若他們的弟兄姊妹缺少了愛心,必然維持不了這樣持久的關懷。
關於教會參與院牧事工,蔡弟兄體會到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最主要的工場是養和醫院,但養和被稱為貴族醫院,不少達官貴人都會入住這裏,所以醫院亦特別小心謹慎,不容有失。我們的院牧也要特別注重與院方的關係,取得他們信任,才能進入病房。但這並不表示醫院不支持院牧服務,整體而言,養和醫院對我們是尊重和欣賞的,否則又怎能維持十二年?雖然在養和的院牧事工並不容易,但我們仍是做得相當成功的。沙田的仁安醫院的院長,最近來參加養和的一個慶典,認識了我們的院牧,對我們在養和的院牧服務十分欣賞,回去就和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接觸,如今在仁安已經有院牧室了。」蔡弟兄說到這裏,也流露一點滿足感。「雖然在養和醫院裏仍沒有一個辦公的地方,但院牧服務卻沒有因而退卻。○○年七月,更在醫院附近置立了院牧室,作為長久參與的立足處。」憫人之心,就像那個好撒瑪利亞人一樣,不會中途而廢,而是關心到底。
「雖然在私家醫院接觸病人會比公立醫院困難,但在員工牧養方面的空間仍然很大。曾經發生過的洗腎機事件,和最近的SARS,都給醫院的工作人員有很大的壓力,而這時候院牧就在他們中間,給他們支持和安慰。透過得到護士和員工們的信任,他們就會向病人或家屬介紹院牧服務。」危機往往也成為轉機,在人看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在有心人的努力之下,亦變得可能。
蔡弟兄回顧十二年擔任教會代表參與院牧事工的體會,院牧服務可以使教會對人生老病死更加敏感,更可以接近人。閩南堂雖然是一間方言教會,但卻不會只限於服務閩南人。參與院牧服務,也是要使弟兄姊妹走出自己的圈子,有更廣闊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