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有購物癖的人都因這沉溺的行為而受苦,而他們的家人亦會同樣受苦。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稱這行為做「購物狂」(Shopaholic),或「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或「沉溺性購物」(Shopping Addiction)。與之相關的還有「竊盜癖」(Kleptomania),是由於付不起金錢但又控制不了購物的慾望而導致偷竊(這常是經常性的行為)。有時也未必因付不起錢,總之是不能自制而去偷取。在精神醫學上,這種精神的問題還有一些常見伴隨的同類型的心理精神病(Co- morbidities)。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很多有購物慾的人之中,間中還有一些以下的表現:強迫性賭博(Compulsive Gambling,或叫病態賭徒)、強迫性性行為(Compulsive Sexual Behaviour,如縱慾Sexual Addiction,或沉溺於網上色情資訊)。其他的強迫行為(包括飲食失調,非為健康或減肥的過度運動)、衝動控制失控(如非三思的購物行為)、物質濫用和沉溺(如藥物、酒精等)、焦慮和抑鬱症等。
怎樣才算是「購物狂」或「購物癖」?就是過度、不適當的購買和花錢的習慣,甚至因此而構成損害。又或是不能抗拒地購物,而物品大多是不必要的;又或不是為收藏或出售而過份地購買。在美國曾經有一個調查報告,顯示大概有百分之二至八的人口有上述的問題。在發達的國家和大城市裏,比率亦明顯較高。「購物癖」徵狀通常在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約二十歲)出現,但病人往往延遲求助,至三十多歲後才肯面對。而且,這種心理較傾向長期性的,即得到治療後會暫時停止,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死灰復燃,甚至惡化。傳統裏多由女士負責家庭選購的角色,所以女性較易受購物誘惑,而高學歷和高薪的女士更易受困擾。
根據沉溺購買的嚴重程度大致可分為:一.過度購買(Excessive Buying)──買多過需要的;二.問題性購買(Problematic Buying)──購買超過收入及預算,「先使未來錢」;三.病態性購買(Pathological Buying)──產生心理困擾和功能失調,影響自己及他人生活,這些病人必需尋求他人的幫助。引致「購物癖」惡化的原因很多,例如:社會愈來愈富裕,人們的購物力也增加、顧客至上的服務態度令購物者感到歡暢、網上購物帶來方便、層出不窮的廣告和推銷手法刺激購買慾、有寬限還款期、免費試用期都會令人不自覺地去購物,甚至朋輩的壓力都會令人不理智地去購買。至於一般常買的東西,通常女士們多為增加外表吸引力而購買衣服、鞋、帽等東西;男士們則愛買手錶、 VCD、DVD、相機、手提電話等。
以下是麥醫生帶領與會者分題討論匯報︰
一. 有「購物癖」的人的行為表現:
- 不願正視銀行賬單或欠款信,甚至在被追數時取消電話號碼。
- 諸多藉口、謊言、狡辯和傾向延期還款。
- 強烈地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如「今次最後,明天會改」。
- 隱瞞家人和朋友。
- 為所做的懊悔,嘗試節制,但不久又失敗。
- 在「自約」期感到不安,懼怕錯失最後購買機會。
- 當自己沒有錢時,會要求店舖將「心頭好」收藏,不讓其他顧客選中。
- 進行偷竊,有時會因此被捕。
- 遊說家人和朋友借錢,甚至鼓勵其他人一同參與。
- 否認自己有問題,埋怨「命運」或窮乏。
- 不斷追求完滿感。
二. 「購物癖」的好處:
- 快速短暫的「加勉劑」和滿足感
- 自我價值因擁有而感到被提升
- 享受被售貨員稱讚而增加自我形象
- 暫時忘卻煩惱和痛苦,對挫折和情緒低落有短暫的治療效果。
三. 「購物癖」的壞處:
- 債台高築。
- 破壞婚姻和家庭關係、朋友關係,成為子女的壞榜樣。
- 容易陷入非法行為,如盜竊行為。
- 影響基督徒與神的關係
- 心理疾病:空虛、被轄制的感覺、憂鬱,甚至引致自殺。
四. 心理治療的改善方法:
- 洞見取向(Insight Oriented):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問題,導致的原因,知道自己能力的缺乏。
- 認知行為治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如處理強迫症一樣:
- 鼓勵購物時挑剔揀擇。
- 設每月消費限額,鎖信用卡,購物前預設清單。
- 改變生活節奏,採用其他紓緩情緒方法,避免因壓力而導致購物。
- 如到了病態階段,則有可能與生理因素有關(是由於血清素失調),可試用抗強迫症藥物治療。
結論
「購物癖」已成為許多人的惡夢。這問題在有些人身上的表現很明顯,但在有些人身上卻很隱藏。購物癖是由多重因素所引起(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對個人或家人、朋友生活都會造成不便,甚至損害。故此要及早留意和迅速加以治療。其實,學校的公民教育和教會的生命教育都可以教導我們理財和環保知識,以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致我們不會為「購物癖」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