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服中成長──聖公會聖馬提亞堂

在順服中成長──聖公會聖馬提亞堂

 思澄 

教會的發展大都循兩個方向,一是朝有發展的地方走,一是往有需要的地方去。

雖然有發展的地方和有需要的地方,兩者並不一定矛盾。事實上,它們互相連合的機會,往往超過分歧的可能。然而,選擇那一個方向,卻是以顯出教會的素質和價值觀。

在上一個世紀的三十年代,聖公會在香港算得上是一枝獨秀。但卻不嫌偏遠貧窮,在元朗開基佈道,至五五年佈道所正式命名為聖馬提亞堂。五八年,得教友鄭肖珍女士捐出六千呎土地,得興建聖堂,六○年聖堂落成。因聖工發展不敷應用,八○年又再重建成今日聖堂。

重建後,帶來了教會明顯的發展。如今已有七個青少年團契,兩堂主日崇拜。由於教會辦了學校,學生福音工作是理所當然,但教會更重視的是家長福音工作。聖馬提亞堂的劉子睿傳道說:「不少家長喜歡自己的孩子參加教會的活動,教會就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家長們也可以參與,一些家長因此而加入了教會。」因時制宜、善用資源,帶來教會增長是結果,但福音廣傳和愛心分享才是目的。

聖公會是一個注重聖經、傳統、理性的教會,崇拜的禮儀和教會的制度,都有自已持守的一套。這會否「影響」教會的發展?教會的牧區議員蔡巧華表示,「雖然會有一些新來的參加者不習慣,但我們認為參與崇拜,應是尊重教會,教會的禮儀並不是隨意加減。傳統的形成,源遠流長,所以參與崇拜應當是個人順從教會,而不是教會順從個人。但為了使新人能夠投入崇拜,我們會向他們講解禮儀的意思,並幫助他投入崇拜。」

聖公會另一個特點是主教制,牧養的權柄由上而下。劉子睿傳道說:「教會的牧師由牧區調派,但教會亦有一個牧區議會,由資深的信徒組成,在屬靈的事情和教會的發展,我們都會服從,並盡自己的本份。因為順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屬靈原則,但我們並非沒有參與的權利,牧區設立議會就是讓信徒可以參與,聖公會著重的是整個教會一體的成長。」

談到關懷事工,蔡巧華表示:「早在八九年,教會已參與屯元區的院牧事工委員會的籌組工作。但更遠的是在八三年之前,教會已在青山醫院長期負責每週一次的崇拜聚會。後來因為有了院牧服務,教會就把工作納入當中。」「對於醫院關懷工作,我們從來不以『增長教友』的角度去考慮。我們只認為那是一個永遠的撒種的地方。能生長多少,果子會落在那裏,都是上帝的工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醫院關懷工作,對幫助弟兄姊妹成長十分重要。因為透過這個服侍,加強了我們的憐憫心。」一談到院牧服務,蔡巧華就有說不完的話題。

「在青山醫院,人認為是一個『傻』人的地方。但我們在那裏,見過不少十分聰明的人,有一些人英文好得不得了,更有一些人懂得聖經原文。有錢人、有地位的人,專業人士都有。在服侍他們的過程之中,我們都感到自己渺小、無知,學會了謙卑,不敢自誇。我們是甚麼人呢?連他們這樣有知識,有地位的人,也可以落在這樣的光景之中,我們又怎可以自誇而不謙卑呢?」

在長時間的參與院牧關懷,蔡巧華學會了「不要作強者,學習只有同行。」然而,給她這樣堅持的動力,除了上帝之外,牧師的同行亦是動力的來源。由於主任院牧黃天安牧師住得比較遠,深夜的急Call他未必趕得來,責任就會轉到院牧事工委員身上。但當她通知教會的吳汝林牧師要到醫院,他總說:「你多等一會,我和你一起去。」牧師的身體力行,並且把院牧事工視為教會的本份,在經濟上支持,在活動上參與,使聖馬提亞堂的事奉和貢獻,超出了元朗地區的一個小方塊。信徒的成長,亦不只限於崇拜的聽道和教會的活動,而是因應順服上帝的感召,與病患的人同行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