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恩夠用--律敦治、鄧肇堅、港島私立的院牧服務

主恩夠用--律敦治、鄧肇堅、港島私立的院牧服務

 編輯室 

在灣仔的摩利臣山上有兩間醫院,他們雖然不是港島區的龍頭醫院,但因著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而且醫院又有著與別不同的人氣故事,所以也廣為人識,而且津津樂道,他們就是律敦治醫院和鄧肇堅醫院。

律敦治醫院是香港最老的醫院之一,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它早期是海員和海軍的醫院,更曾是一所軍事醫院。到了1949年得到律敦治先生(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香港防癆會、心臟及胸病協會捐助和香港政府的支持,將醫院由軍事用途改作為胸肺科的療養院。在肺病流行的時期,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到了肺病受到控制,政府就把醫院改作為一所全科醫院,至1994年更完成了大規模的重建工程,病床亦增至約600張。

毗鄰律敦治的鄧肇堅醫院,雖然比律敦治年輕很多,在1969年才啟用,但60年代香港的公立醫療才剛剛起步,所以亦算得上是老大哥,醫院是由華人爵士鄧肇堅出資一半興建,故以鄧爵士命名。在東區醫院還未曾服務之前,這裏是東區最重要的急症醫院。2002年醫院改成為一所社區綜合醫療中心,更是急症科訓練中心、社康護理服務中心、家庭醫學專科診所、綜合紓緩日間治療中心等等,以「醫社合作」模式為市民服務。

院牧服務在這兩間醫院開始是1992年,所以也算是師兄輩。當時由陳一華牧師在灣仔區向教牧分享院牧事工的異象,區內的教會作出了回應。由於香港區與區之間的距離接近,當律敦治院牧事工成立時,葛量洪醫院、瑪麗醫院已有院牧事工,私立的養和醫院亦同年開始院牧事工。所以在邀請教會成為事工委員時,就不若一些以地區為範圍的,如港島東區、沙田區、新界西、大埔、北區等,可以一網打盡。因為網絡的重疊,發展時要互相遷就。但多年以來,與區內其他的事委會,大家都能互相尊重,彼此支持。

律敦治和鄧肇堅的主要事委教會有愛群道浸信會、灣仔浸信會、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及九龍城福音堂等,而灣仔區的教牧團契亦是事委的成員,所以支持的網絡亦因而拉闊。事委會另一個主要的成員,是醫院的基督徒員工團契。至於在經濟上支持的範圍就更廣了,有及至北角的教會,也有遠至九龍城的教會。然而因為這兩間醫院的規模不少,仍需要有更多的參與和支持。

在這一期還要和大家介紹的,是香港區私立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早於1991年,院牧服務已進駐私立醫院,當年以位於跑馬地的養和醫院為基地,因這是唯一一間有基督徒團契(成立30多年)的私家醫院,因著醫護基督徒的支持,院牧服務能夠順利地開展。其後於95年及98年更分別於聖保祿及港中醫院提供院牧服務。現時這三間醫院的病床加起來約共900張。

事實上,香港區私立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成立的異象,是要服務港島區所有的私家醫院(共6間),故此事委會的十字架會徽設計共有6條橫線,正好代表著這6間醫院。事委會當年主動聯絡所有醫院,其中養和、聖保祿和港中有積極的回應,並且親自接見院牧,和瞭解院牧服務,隨後便開展了服務。至於其他三間私家醫院,包括嘉諾撒、明德和港安,他們也有接受轉介,院牧至今亦有到院探訪轉介病人。

在服務方面,由於港島區的私家醫院均沒有基督教背景,因此院牧服務也是比較低調一點,主要以探訪病人和關顧家屬為主,恆常的病人或福音聚較少,但節期性的聚會,如聖誕報佳音則每年也會舉行。院牧同工也可透過團契和小組牧養醫護員工,並會安排離院跟進。經過多年的合作,院牧已成為了醫院的一份子。加上病人和家屬對院牧服務的迴響十分正面,因此醫院管理層對院牧服務更是予以肯定和信任,並且由96年起將院牧服務納入醫院服務評核的範圍之一,可見院牧服務在香港區私家醫院確實有頗高的認受性。

雖然私家醫院的院牧是服務私家醫院的病人,但院牧事工委員會和院牧與其他公立醫院的事工委員會和院牧,是完全一樣的,他們也都是主要由教會組成,經費也是靠奉獻維持。因此,院牧室持續積極推動區內教會參與事工,並舉辦義工訓練班,讓更多信徒認識和投身關顧病人行列,務求能結集更多的支持和資源,以配合私家醫院不斷擴大的需求,服務更多的住院病人、家屬及醫護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