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 – 疫情下本港與全球院牧服務的對照

見賢思齊 – 疫情下本港與全球院牧服務的對照

 連德恆院牧  院牧事工聯會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徹底改變了人類互動交流的速度。吸收知識甚或學術交流的速度亦同步加快。最近兩年疫情肆虐全球,跨地域的實體交流機會絕無僅有,電子化的學術研究期刊更備受重視,成為醫療團隊得以回應一波又一波疫情的重要資源。

同樣地,院牧服務能夠持續發展並逐漸被納入醫療專業,除了歸功過去同工們忠心努力的成果外,不斷進行循證研究(evidence-based research)的學術期刊亦功不可沒,提供數據及理論證明院牧靈性關懷在醫療體制內的必須性,有效回應現代「全人醫治」的理念,不單成為病人的心靈幫助,更促進治療的效果。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 Counseling是院牧專業界別其中具代表性的學術期刊,為回應近年疫情對界別帶來顛覆性的影響,於今年初出版了特別研究項目”Special Project – Spiritual Care and Covid-19″(靈性關顧與新冠疫情)1,透過2020年6月發起的院牧專業全球疫情調查,匯成十篇文章,因應疫情以多角度剖析院牧服務於現代醫療體制的角色與定位。無獨有偶,於相約時段,院牧聯會亦聯同業界收集疫情下的事工摘要及檢討,留下歷史性的記錄和反思,冀成為日後經驗參考。為此,本文以研究項目內其中一篇論文”A long way to go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chaplaincy?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urvey examining chaplaincy responses to Covid-19″ 2 (下稱「論文」)為藍本進行討論,對照本地經驗,期望借鏡觀形。

提升院牧的專業形象

眾所周知,是次疫症產生的新常態是「隔離」,當然成為這次研究調查的關注點:數據顯示,全球只有十分之一院牧獲准在充足裝備下實體探訪非新冠病病患者(non-Covid patients) 3。這結果和本地數字相近。歸根究底,論文開門見山提出一個本質的問題:院牧服務於醫療體制內的認受性。研究發現,即使某些認受性比較高的國家,於疫症傳染性不明確之下,亦理所當然地減少病房進出人數,因此以「同行陪伴」作核心價值的院牧服務,其實體探訪無可避免受到大幅度影響。更難想像認受性較低的地區,普遍視院牧不屬必須性、甚或是可有可無,其受到的影響更甚。在香港,疫情初期的院牧實體探訪只有在個別認受性較高的私家醫院才較容許。

追本溯源,論文作者進言,提升院牧在醫療體制中(從管理層至員工)能有效提供心靈關顧的形象,才是治本的策略。作者又建議各地業界有需要制定院牧團體承認的專業文件,並推動實踐專業服務,以行動證明院牧的專業;同時,團體必須建立及實行專業會員制度,不單保證會員的質素,更提供長期的支援。十多年前,院牧聯會的院牧專業發展委員會已經就這兩方面建立了基礎,為推廣院牧專業預備了所需的土壤。

提升公眾對院牧服務的理解

第二,論文作者亦從疫情中觀察到關於院牧服務的一些希奇現象,就是公眾對院牧職能有根深蒂固的誤解:即使每日院牧在醫院提供靈性關懷,無論接受過這服務的對象是病人、家屬或是醫護,大部分都不理解院牧服務的內容。研究項目內另一篇關於反省院牧專業學習方向的文章4更列舉了疫情下的兩個例子:個別專職醫護表示可以代替院牧提供靈性關顧;同時個別教會教牧亦認為只要按傳統施行聖禮就已經代替了院牧服侍。就這兩個例子,論文回應兩者都忽略了現代院牧專業需要的是跨學科的訓練和知能整合,並於獨特且複雜的醫療處境中作多方面及深層次的貢獻。可惜,院牧專業的範圍卻因其獨特及跨學科的複雜性,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簡單演繹及闡釋,使誤解進一步疊床架屋,在是次持續的疫情中更表露無遺。

參考本地疫情初期的數據,不難發現持分者對院牧在疫情下提供必須的服務未見掌握,除了消息未能有效傳遞外,背後亦反映以往對院牧專業未有準確理解。因此,論文重申業界必須發展循證研究,以提供客觀的證據,展現專職心靈關顧於醫療體系中有效的介入和幫助,循序漸進地讓公眾明白院牧的實際職能。

提升遙距牧養的質素

第三,是次疫情為人與人之間產生社交距離,是院牧服務首當其衝的限制,不單挑戰「職能」本身,更是考驗業界如何掌握、拿捏和堅守專業的召命和核心價值。社會為了應對「隔離」,即時視像通訊軟件應運而生,醫療系統引入視像科技亦是理所當然。研究指出,在疫情初期,已經超過一半的「遙距關懷」採用了視訊新科技5。調查指大部分院牧不單以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透過「不斷更新」的科技去關懷對象,更就著螢幕的「距離」調整新的溝通技巧,要求自己比起實體更仔細去留意對象有聲無聲的語言和肢體動作,敏銳其感受與情緒表達,以致能夠提供對焦的支持及關懷。雖然,新的關顧方式需要學習和調適,但參與調查的院牧均表示適應並不困難,短時間內有志者成。6

對比本地情況,因著現時病室內臨床視像設備限制,相信使用電話作關懷比例上明顯較其他地區為多。然而「遙距關懷」的數字是「實體探訪」的四倍,可見前者於本地防疫處境下更見需求。工欲善其事,眾團隊都積極優化設備和提升技巧:設備方面,購置及熟習使用遙距設備套件;技巧方面,團隊內部透過交流討論,以致在技巧層面精益求精,作更有效的遙距關顧。由此可見,無論從本地或全球的疫情經驗看來,院牧服務更應結合牧養神學、專業關顧理論和實踐經驗作為基礎,並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嘗試,以回應千變萬化的處境需要,這或許是院牧在新冠疫情中自身修為(being)更核心的功課。

結語

篇幅所限,本文只能稍稍把這份國際研究和本地數據作簡單對照,雖然未能作全面比對,但希望從中整合以上幾個值得參考商酌的重點作為引子,鼓勵同道齊心努力,善用學術期刊作學習資源。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間的差別日漸縮小,見賢思齊,不同地區結集的經驗實在值得借鏡借鑑,知己知彼,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新常態下同行並進。

  1.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75, no. 1 Supplement (April 2021)。內文連結:https://journals.sagepub.com/toc/pcca/75/1_suppl
  2. Best M, Rajaee G, Vandenhoech A. “A long way to go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chaplaincy?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urvey examining chaplaincy responses to Covid-19.”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75, no. 1 Supplement (April 2021): 46-48
  3. Snowden, A. “What did chaplains do during the Covid pandemic?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75, no. 1 Supplement (April 2021): 6-16
  4. Flynn E, Tan H, Vandenhoeck A, ” ‘We need to learn from what we have learned!’: The possibl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haplains.”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75, no. 1 Supplement (April 2021): 37-40
  5. Snowden, A. “What did chaplains do during the Covid pandemic?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6-16
  6. Flynn E, Tan H, Vandenhoeck A, ” ‘We need to learn from what we have learned!’ : The possibl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haplains.”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