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東醫院聯網暨基督教聯合醫院護理總經理 鄧少強先生
盧:盧惠銓牧師 鄧:鄧少強先生 整理:余靄明
盧:鄧sir可否先讓我們了解,為何你會選擇成為護士?你曾在不同專科工作,早年的工作又有哪些點滴?
鄧:中學畢業後,開始跟同學參加教會聚會。當時團契導師是瑪麗醫院的護士,因為經常聽到她的分享,那時許多團友都想著選擇護士作為畢業後的工作。原本自己從小的心願是希望當一位老師,卻因為團契導師的分享,也開始對護士工作產生興趣。之後去投考及獲得廣華醫院護士學校取錄,於是三年護士學生的生涯也開始了。
信主後在教會接觸一些宣教士,讓我發現原來從事護理工作是可以在宣教工場上配合的。1987年,我正式成為註冊護士後,翌年參加了泰國北部醫療短宣隊體驗。旅程中,我重新明白自己原來是很幸福的,因為在世界某些角落裡,還有很多人在貧窮及無助中,等待身體及心靈得著照顧。
經過幾年註冊護士的工作,後來我選擇前往澳洲進修護理學。1992年回港,獲聘於基督教聯合醫院工作,直至現在。我常常喜歡思想,不知上帝將來想我做些甚麼?是否應該在宣教上服侍?所以總喜歡學多些不同的東西。那時我還修讀了神學文憑課程,預備或許某一天會投身宣教服侍。
從護士學生到成為註冊護士,我常常會思想,怎樣才是一個好的基督徒護士?在忙碌的工作中,盡量提醒自己不要向同事或病人發脾氣,希望病人在自己的護理中感到更多的關懷。在不同科別工作中,我體會到在疾病裡有很多痛與苦。記得當年在外科工作,遇見一些患上頭頸癌症的病人,看見他們不能吞嚥、不能說話等情況;在精神科工作時,看見中學生、大學生因學業壓力而患上思覺失調,疾病的痛苦是會折磨人的肉體與心靈。那一刻,更明白唯有耶穌是人生終極的盼望。
盧:在多年從事護理服侍的經驗中,有哪些較深刻的個案和體會?作為基督徒護士,你如何在護理服侍的過程中履行「醫療服侍」這使命?
鄧:接觸癌症護理,是我護理生涯中一個很重要的反省。當年負責開設血癌病人病房,見到患上血癌的年輕媽媽,她的丈夫十分辛勞,既要陪伴太太,也要照顧只得幾歲大的孩子。這讓我深深感受到,癌症對一個家庭帶來的痛苦及影響。
後來,協助醫院籌劃腫瘤科服務的同時,我媽媽也患上癌症離世。即使現在不是在前線護理病人,但希望為醫院預備好未來腫瘤科服務的規劃,可以切實地照顧癌症病人及家屬的需要。
經歷了超過30 年的護士生涯,體會「醫療服侍」的使命是透過行動去實踐基督信仰,讓人縱然在病痛憂愁中,仍有機會接觸及認識耶穌的愛。以前在前線工作時,我喜歡跟病人傾談,偶然看著有病人在憂慮及徬徨中,也會分享自己的信主經歷及轉介院牧跟他們詳談。於病人在彌留之際,就更加渴望他們明白及接受那永恆的救恩。
盧:醫療服務常提及「以病人為本」,你會如何定義?作為護理總經理,如何推動護理人員實踐「以病人為本」?
鄧:作為護士,我看「以人為本」就是回應病人在當下的需要。這些需要如止痛、衛生、尊嚴等等。現在作為護理總經理,在這間具備基督教文化的醫院,我希望推動同事能夠擁有「關懷與體恤」(Caring and Compassionate) 的護理堅持。我們會邀請那打素全人健康持續進修學院及醫院院牧部,在護士迎新日分享醫院歷史及心靈關顧。之後在不同階層的護理訓練中,我們都加入一些元素策略,鼓勵同事反思沈澱。希望同事從年輕開始,孕育出 「矜憫為懷」的信念。
盧:面對繁重的醫療工作,有何信念讓你堅持繼續在醫療崗位服侍?如何面對及克服工作中的挑戰?
鄧:我退休前的目標,是培訓好下一代的護士。透過訓練,讓他們可以有專業成就及廣闊的眼界胸襟。過往我曾經帶領護士們到外國醫院觀摩交流,了解不同地方的護理專業發展及醫院運作。
雖然現在社會的環境比較複雜,我們的生活容易有許多負面情緒及感受;但期望年青一代學會「見苦惜福」,在繁重的工作下,仍然擁有忍耐、靭力、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人生的成長中,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當我們擁有優秀的護士時,我們的病人才能得到好的照顧。
至於個人面對工作壓力及挑戰,安靜與放下是我常用的方法。特別是那些想不通的事情,我會抽離自己、安靜沈思禱告、休息一會;許多次經歷放下執著、情緒平伏、從新思考後,解決難題的方法便會出現了。
感恩在生活及工作壓力中,我有很好的心靈支援,就是家人、教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還有醫院一群相交相知多年的好同事,大家都「沒有計較」,願意努力多走一步,成為我可以勇敢面對困難的動力。
盧:過去從事醫療服侍的經驗,曾否有機會與院牧合作?可否分享當中如何與院牧配搭攜手服侍?
鄧:我們醫院護理部及院牧部,一直都非常緊密地合作。我們真的希望護士在工作中,能夠首先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從而可以發揮醫院「基督精神,醫護全人」的信念。在新冠疫情期間,院牧部與病房合作提供了平板電腦給病人與家屬視象見面。過往我亦有機會接受院牧邀請,與醫科學生分享當護士的經歷和感受。